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表 | 第9-15页 |
1 绪论 | 第15-30页 |
·花青素苷的结构和种类 | 第15-16页 |
·花青素苷合成途径及其分支特点 | 第16-18页 |
·花青素苷合成途径 | 第16-17页 |
·花青素苷合成途径分支特点 | 第17-18页 |
·花青素苷合成途径分支的遗传调控 | 第18-24页 |
·多个酶作用于相同底物促进分支 | 第18-20页 |
·不同底物特异性维持不同分支途径 | 第20-22页 |
·多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员支持不同分支途径 | 第22页 |
·花青素苷分支途径的重建 | 第22-24页 |
·转录因子对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的调控 | 第24-25页 |
·花青素苷的转运 | 第25-26页 |
·转录组测序在植物次生代谢调控研究中的应用 | 第26-28页 |
·本研究的设计思想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28页 |
·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29-30页 |
2 瓜叶菊舌状花花青素苷成分及含量分析 | 第30-3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材料处理 | 第30-31页 |
·花青素苷的提取 | 第31-32页 |
·瓜叶菊舌状花中花青素苷含量测定及定量分析 | 第3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2-34页 |
·讨论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3 蓝色瓜叶菊转录组测序及花青素苷相关基因挖掘 | 第35-4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5-37页 |
·样品采集及RNA提取 | 第35页 |
·RNA样品质量检测 | 第35页 |
·文库制备 | 第35页 |
·文库测序 | 第35-36页 |
·序列组装 | 第36页 |
·功能注释 | 第36-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4页 |
·转录组序列组装及分析 | 第37-39页 |
·转录组功能注释 | 第39-41页 |
·瓜叶菊花青素苷相关基因分析 | 第41-44页 |
·讨论 | 第44-47页 |
·瓜叶菊舌状花转录组数据库及功能注释的评价 | 第44-45页 |
·瓜叶菊花青素苷相关基因挖掘 | 第45-47页 |
·小结 | 第47-48页 |
4 瓜叶菊qPCR分析中内参基因选择 | 第48-5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8-50页 |
·植物材料 | 第48页 |
·RNA提取、质量检测及cDNA合成 | 第48页 |
·qPCR引物设计 | 第48页 |
·qPCR反应 | 第48-50页 |
·数据分析 | 第50页 |
·内参基因的验证 | 第5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0-54页 |
·候选内参基因引物评价 | 第50页 |
·候选内参基因的表达水平分析 | 第50-51页 |
·内参基因的稳定性分析 | 第51-53页 |
·内参基因的稳定性验证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5 结构基因对瓜叶菊花青素苷合成途径不同分支的影响 | 第57-7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7-61页 |
·植物材料及菌株 | 第57页 |
·RNA,DNA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57页 |
·qPCR引物设计 | 第57页 |
·qPCR反应 | 第57页 |
·qPCR数据分析 | 第57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7-59页 |
·3’RACE及cDNA和gDNA全长扩增 | 第59页 |
·DFR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59-60页 |
·DFR重组蛋白的诱导表达及检测 | 第60-6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1-73页 |
·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结构基因不同成员的表达模式分析 | 第61-66页 |
·瓜叶菊花青素苷合成途径结构基因表达谱聚类分析 | 第66-67页 |
·ScF3’5 H和ScGT2的基因组序列特征 | 第67-69页 |
·DFR的原核表达 | 第69-73页 |
·讨论 | 第73-78页 |
·多基因家族中的特定成员参与花青素苷合成途径 | 第73页 |
·参与不同花青素苷分支途径的主要成员 | 第73页 |
·瓜叶菊花青素苷不同分支途径竞争机制 | 第73-76页 |
·ScF3’5 H和ScGT2的基因组序列特征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76-77页 |
·竞争酶编码基因ScFLS对花青素苷分支途径的影响 | 第77页 |
·DFR对花青素苷合成的影响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6 调控瓜叶菊花青素苷合成途径转录因子的筛选 | 第79-8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79-80页 |
·植物材料 | 第79页 |
·RNA提取及cDNA的合成 | 第79页 |
·qPCR引物设计 | 第79页 |
·qPCR反应 | 第79页 |
·qPCR数据分析 | 第79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79-8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0-83页 |
·ScBHLH表达模式分析 | 第80-82页 |
·ScMYB表达模式分析 | 第82-83页 |
·讨论 | 第83-84页 |
·小结 | 第84-85页 |
7 瓜叶菊谷胱甘肽转移酶基因GST的分离及表达分析 | 第85-9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6页 |
·材料处理 | 第85页 |
·目的基因全长序列的克隆 | 第85页 |
·表达模式分析 | 第85-86页 |
·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2页 |
·瓜叶菊GST基因家族中与花青素苷相关的成员 | 第86-88页 |
·瓜叶菊ScGST3基因的cDNA和DNA序列结构特征 | 第88-90页 |
·ScGST3表达模式的特点 | 第90-92页 |
·讨论 | 第92-93页 |
·小结 | 第93-94页 |
8. 结论与展望 | 第94-98页 |
·主要结论 | 第94页 |
·瓜叶菊花青素苷合成途径主要特点 | 第94-95页 |
·创新点 | 第95-96页 |
·展望 | 第96-98页 |
参考文献 | 第98-113页 |
附录 | 第113-121页 |
个人简介 | 第121-122页 |
获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2-123页 |
导师简介 | 第123-124页 |
致谢 | 第124-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