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害诱导的白木香防御反应与沉香形成的关系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1. 引言 | 第14-33页 |
·沉香研究概况 | 第14-23页 |
·沉香属植物的种类及其分布 | 第14-16页 |
·沉香的形成机理研究 | 第16-18页 |
·沉香的化学成分研究 | 第18-20页 |
·沉香的结香方法研究 | 第20-22页 |
·沉香药材的形态及显微特征 | 第22-23页 |
·植物防御反应研究进展 | 第23-30页 |
·植物产生防御反应的种类及表现形式 | 第23-25页 |
·植物防御反应中的信号分子 | 第25-29页 |
·与植物防御反应有关的酶的研究 | 第29-30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1-33页 |
2. 白木香茎的木质部结构及组织化学研究 | 第33-40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33-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3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33-34页 |
·实验方法 | 第34页 |
·扫描电镜观察茎的横、径、弦三面 | 第34页 |
·铬酸-硝酸离析制片 | 第34页 |
·组织化学鉴定 | 第34页 |
·测量分析方法和木质部的描述 | 第3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4-38页 |
·木质部显微结构特征 | 第34-36页 |
·离析木材分子的形态 | 第36-37页 |
·不同年龄的木质部的组织化学结果 | 第37-38页 |
·讨论 | 第38-40页 |
3 沉香的形成是对外界伤害的物理防御 | 第40-53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40-41页 |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41页 |
·实验方法 | 第41-42页 |
·半干法诱导白木香结香 | 第41-42页 |
·扫描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42页 |
·透射电镜样品的制备 | 第42页 |
·结果分析 | 第42-51页 |
·六年生白木香的结构特征分析 | 第42-44页 |
·导管内含物的产生 | 第44-45页 |
·侵填体和树胶的时空分布特征 | 第45-47页 |
·白木香受伤害后的分层特征 | 第47-49页 |
·白木香受伤害后的物质变化和物质转运 | 第49-51页 |
·讨论 | 第51-53页 |
4 沉香的形成是对伤害的化学防护 | 第53-66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53-54页 |
·实验材料 | 第53页 |
·仪器与设备 | 第53-54页 |
·实验方法 | 第54-55页 |
·组织化学染色 | 第54页 |
·挥发性物质的提取 | 第54页 |
·GC-MS分析 | 第54页 |
·化学成分的鉴定 | 第54-55页 |
·结果分析 | 第55页 |
·组织化学染色 | 第55页 |
·化学成分分析 | 第55页 |
·讨论 | 第55-66页 |
5. 沉香形成过程中淀粉、糖、挥发性成分的变化 | 第66-74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66-67页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66-67页 |
·仪器设备 | 第67页 |
·实验方法 | 第67-68页 |
·糖与淀粉的提取 | 第67页 |
·糖与淀粉的测定 | 第67-68页 |
·挥发性物质的提取与GC-MS分析 | 第68页 |
·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还原糖含量 | 第68-70页 |
·淀粉含量 | 第70-71页 |
·挥发性成分 | 第71页 |
·讨论 | 第71-74页 |
6 伤害诱导的信号分子的变化 | 第74-87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74-75页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74-75页 |
·试剂盒 | 第75页 |
·仪器设备 | 第75页 |
·实验方法 | 第75-78页 |
·白木香信号分子样品的制备 | 第75-76页 |
·白木香中信号分子浓度的测定 | 第76-78页 |
·结果分析 | 第78-86页 |
·过氧化氢(H_2O_2)酶联免疫分析 | 第78-79页 |
·植物茉莉酸(JA)酶联免疫分析 | 第79-81页 |
·水杨酸(SA)酶联免疫分析 | 第81-83页 |
·一氧化氮(NO)浓度分析 | 第83-84页 |
·乙烯酶联免疫分析 | 第84-85页 |
·信号分子的浓度比较 | 第85-86页 |
·讨论 | 第86-87页 |
7 与防御反应有关的酶的变化特征 | 第87-99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87-88页 |
·实验材料及试剂 | 第87-88页 |
·试剂盒 | 第88页 |
·仪器设备 | 第88页 |
·实验方法 | 第88-91页 |
·SOD的检测 | 第88-89页 |
·H_2O_2酶活性的检测 | 第89-90页 |
·NO合酶活性的检测 | 第90页 |
·PAL酶活性测定 | 第90-91页 |
·MDA含量测定 | 第91页 |
·结果分析 | 第91-97页 |
·伤害对白木香SOD活力的影响 | 第91-92页 |
·伤害对H_2O_2合酶活性的影响 | 第92-93页 |
·NO合酶的活性 | 第93-94页 |
·PAL的活性 | 第94-95页 |
·各酶活的比较 | 第95-96页 |
·MDA的含量 | 第96-97页 |
·讨论 | 第97-99页 |
8. 通体结香法沉香的显微特征和质量评价 | 第99-108页 |
·材料与设备 | 第99-100页 |
·实验材料 | 第99-100页 |
·仪器设备及试剂 | 第100页 |
·实验方法 | 第100-101页 |
·沉香感官质量评价 | 第100页 |
·薄层分析 | 第100-101页 |
·醇溶提取物含量 | 第101页 |
·沉香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10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6页 |
·感官评价 | 第102页 |
·沉香的显微结构分析 | 第102-103页 |
·TLC分析 | 第103-105页 |
·醇提取物分析 | 第105页 |
·沉香样品的化学成分分析 | 第105-106页 |
·讨论 | 第106-108页 |
9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23页 |
个人简介 | 第123-125页 |
导师简介1 | 第125-126页 |
导师简介2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