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概况论文--中国论文--高等教育史论文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9页
要旨第9-12页
凡例第12-16页
引论第16-47页
 1、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性质和地位的认识第16-28页
   ·、教育与中国教育第16-18页
   ·、教育与教学第18-19页
   ·、高等教育与中国高等教育第19-21页
   ·、外语教育与外语高等教育第21-26页
   ·、日语在外语高等教育中的特殊性第26-28页
 2、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历史的研究范围、意义和方法第28-30页
   ·、研究范围第28页
   ·、研究意义第28-29页
   ·、研究方法第29-30页
 3、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现状和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第30-35页
   ·、中国的外语教育史研究发展第30-32页
   ·、中国的日语教育史先行研究第32-35页
 4、中国古代和近代的日语教育概观第35-44页
   ·、古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明代—清代)第35-39页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国民政府)第39-41页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日本占领地区)第41-42页
   ·、近代中国的日语教育(中国共产党)第42-43页
   ·、近代日语教育研究成果第43-44页
 5、引论总结第44-47页
上篇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概述第47-168页
 6、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创始阶段(1949--1966)第47-85页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第48-58页
     ·、国内第48-54页
     ·、中日关系第54-58页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第58-75页
     ·、 整体规模第58-59页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第59-75页
       ·、北京大学第59-66页
       ·、洛阳外国语学院第66-69页
       ·、北京对外贸易学院第69-71页
       ·、北京外国语学院第71-73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第73-74页
       ·、上海外国语学院、上海对外贸易学院第74-75页
       ·、吉林大学、黑龙江大学、辽宁师范学院第75页
       ·、大连日语专科学校第75页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第75-76页
   ·、公共日语课建设第76-82页
   ·、该阶段小结第82-85页
 7、文革前期的空白断档和后期的过渡阶段(1966--1977)第85-105页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第85-91页
     ·、国内第85-89页
     ·、中日关系第89-91页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第91-100页
     ·、整体规模第91-92页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第92-100页
       ·、北京大学第92-93页
       ·、洛阳外国语学院第93-94页
       ·、北外、北外贸、北二外第94-95页
       ·、上外、上外贸第95-96页
       ·、吉林大学第96-97页
       ·、辽宁外语专科学校第97-98页
       ·、其他第98-100页
   ·、公共日语课建设第100-102页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第102-103页
   ·、该阶段小结第103-105页
 8、改革开放后的迅速发展阶段(1977--1999)第105-153页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第105-111页
     ·、国内第105-109页
     ·、中日关系第109-111页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第111-123页
     ·、整体规模第111-114页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第114-123页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第123-124页
   ·、公共日语课建设第124-126页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第126-147页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第147-150页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第150-151页
   ·、该阶段小结第151-153页
 9、大众化教育背景下的跨越式发展阶段(1999 至今)第153-168页
   ·、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第153-155页
     ·、国内第153-154页
     ·、中日关系第154-155页
   ·、本科日语专业建设第155-157页
     ·、整体规模第155-156页
     ·、教学点的具体情况第156-157页
   ·、研究生日语专业建设第157-159页
   ·、公共日语课建设第159-161页
   ·、其他各类日语高等教育第161-162页
   ·、全国性组织及其活动、文件、期刊第162-167页
   ·、日语专业的社会服务第167-168页
   ·、该阶段小结第168页
下篇 对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的思考第168-226页
 10、国内环境和中日关系与日语高等教育相互作用和影响第168-177页
   ·、国内环境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第169-174页
     ·、正影响第169-171页
     ·、负影响第171-174页
   ·、中日关系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第174-176页
     ·、正影响第174页
     ·、负影响第174-176页
   ·、二者对日语高等教育的影响力比较第176页
   ·、日语高等教育对内外环境的影响第176-177页
 11、日语高等教育始终体现着教育活动本质和中国特色第177-179页
 12、四类院校在日语人才培养上既有区别又有共性第179-183页
 13、日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虽呈现多样但本质不变第183-192页
 14、六十年在语言技能训练方法上积累了很多经验第192-207页
 15、人才培养目标是语言技能上的“专”和专业领域内的“通”第207-210页
 16、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共同存在并反映社会的不同需求第210-212页
 17、教师评价体系是影响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第212-214页
 18、专业日语与公共日语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第214-219页
   ·、大学日语第215-217页
   ·、第二外语(日语)第217-219页
 19、办好中学日语对日语高等教育有促进作用第219-224页
 20、日语高等教育中有着日本友好力量的参与第224-226页
结语第226-233页
 21、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和思想第226-233页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轨迹第226-229页
   ·、日语高等教育六十年来的教育思想第229-231页
   ·、对未来我国日语高等教育发展的展望第231-233页
参考文献第233-243页
附录 新中国日语高等教育大事记第243-251页
谢辞第251-252页

论文共25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关于认识情态形式Darou的研究--兼与中文对照
下一篇:大学英语听力能力认知诊断评估模型的构建与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