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引言 | 第15-27页 |
一、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 | 第15-17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7-20页 |
(一) 国内理论界的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二) 国外关于民生财政的研究 | 第18-20页 |
三、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论文结构 | 第20-23页 |
(一)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 第20页 |
(二)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三) 本课题论文的结构 | 第21-23页 |
四、 本课题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第23-24页 |
五、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24-2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7-37页 |
第一节 民生与民生问题 | 第27-34页 |
一、 民生的概念 | 第27-30页 |
二、 民生问题的范围和分类 | 第30-33页 |
三、 民生问题的性质与特点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民生财政 | 第34-37页 |
一、 民生财政的科学内涵 | 第34-35页 |
二、 民生财政的特点 | 第35-37页 |
第二章 民生问题的理论依据 | 第37-51页 |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民生思想 | 第37-42页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注人的生活 | 第37-38页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关心人的利益 | 第38-40页 |
三、 马克思、恩格斯关爱人的幸福 | 第40-42页 |
第二节 西方财政理论中的民生思想 | 第42-45页 |
一、 国家福利 | 第42-43页 |
二、 社会福利函数 | 第43-44页 |
三、 瑞典学派的福利国家理论 | 第44-45页 |
第三节 中国的民生思想 | 第45-51页 |
一、 中国传统民生思想 | 第45-48页 |
二、 孙中山的民生思想 | 第48-51页 |
第三章 新中国的民生财政理论与实践发展 | 第51-65页 |
第一节 初步形成----毛泽东民生财政思想 | 第51-55页 |
一、 改革经济体制推进民生财政 | 第51-52页 |
二、 从政治高度认识民生财政问题 | 第52-53页 |
三、 以民生财政保障人民群众利益 | 第53-54页 |
四、 国家财政用于社会福利支出不断增加 | 第54-55页 |
第二节 创新发展----邓小平民生财政思想 | 第55-59页 |
一、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民生财政奠定物质基础 | 第55-56页 |
二、 提出“三步走”战略目标,为民生财政奠定思想基础 | 第56页 |
三、 强调共同富裕,为民生财政发展指明方向 | 第56-59页 |
第三节 不断丰富----江泽民民生财政思想 | 第59-61页 |
一、 民生财政的出发点: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 第59页 |
二、 民生财政的有利保障:“立党为公、执政为民” | 第59-60页 |
三、 民生财政的着力点: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 第60页 |
四、 全国教育经费支出增幅较大 | 第60-61页 |
第四节 逐渐完善----胡锦涛民生财政思想 | 第61-65页 |
一、 民生财政的指导思想是科学发展观 | 第62页 |
二、 民生财政的着力点: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 第62-63页 |
三、 民生得到切实改善 | 第63-65页 |
第四章 中国民生财政现状及影响因素 | 第65-87页 |
第一节 我国民生财政现状 | 第65-75页 |
一、 中国民生财政投入总量分析 | 第70-71页 |
二、 中国民生财政投入结构分析 | 第71-74页 |
三、 中国民生财政投入变化趋势 | 第74-75页 |
第二节 我国民生财政影响因素分析 | 第75-87页 |
一、 影响民生财政投入规模的因素 | 第75-77页 |
二、 影响民生财政投入结构的因素 | 第77-78页 |
三、 影响民生财政投入绩效的因素 | 第78-82页 |
四、 影响民生财政投入的财政体制因素 | 第82-87页 |
第五章 中国民生财政的成就、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第87-109页 |
第一节 中国民生财政所取得的主要成就(2003-2012 年) | 第87-94页 |
一、 财政全额保障,全国免费义务教育真正实现 | 第87-89页 |
二、 医疗投入逐步增加,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框架初步构建 | 第89-90页 |
三、 就业专项资金,保障了就业促进政策有效落实 | 第90-91页 |
四、 社会保障资金规模不断扩大,凸显城乡统筹 | 第91-92页 |
五、 建长效筹资机制,住房体系基本完善 | 第92-93页 |
六、 保护生态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加强 | 第93-94页 |
第二节 中国民生财政的优势 | 第94-98页 |
一、 公共财政民生取向深入人心 | 第94-95页 |
二、 借鉴发达国家民生财政经验,后发优势明显 | 第95-96页 |
三、 财力不断增强,可持续民生财政投入体系基本形成 | 第96-97页 |
四、 财政支出结构不断优化,民生倾斜保障机制初步构建 | 第97-98页 |
第三节 中国民生财政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98-109页 |
一、 在教育保障方面——财政投入长期严重偏低 | 第98-101页 |
二、 在就业保障方面——财政投入结构不合理,优惠税种额度有限 | 第101-102页 |
三、 在医疗卫生方面——实际报销比例偏低,农村基层医疗仍需加强 | 第102-103页 |
四、 在养老保障方面——养老金缺口严重、资金面临巨大贬值风险 | 第103-105页 |
五、 在住房保障方面——资金来源单一,缺少稳定的筹资渠道 | 第105页 |
六、 在环境保护方面——投入不足、效率不高、管理方式落后 | 第105-109页 |
第六章 典型国家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 第109-141页 |
第一节 美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 第109-118页 |
一、 美国财政制度概况 | 第109-111页 |
(一) 三级财政管理体制 | 第109页 |
(二) 各级政府事权划分及支出范围 | 第109-110页 |
(三) 各级政府财权划分及税收范围 | 第110页 |
(四) 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 | 第110页 |
(五) 财政分权体制的法律保障 | 第110-111页 |
二、 美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经验 | 第111-115页 |
三、 美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启示 | 第115-118页 |
第二节 日本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 第118-125页 |
一、 日本的财政体制概况 | 第118-119页 |
二、 日本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主要经验 | 第119-122页 |
三、 日本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重要启示 | 第122-125页 |
第三节 德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 第125-132页 |
一、 德国的财政体制概况 | 第125-127页 |
二、 德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经验 | 第127-130页 |
三、 德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启示 | 第130-132页 |
第四节 韩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经验及启示 | 第132-141页 |
一、 韩国的财政体制概况 | 第132-135页 |
二、 韩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经验 | 第135-137页 |
三、 韩国财政投入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启示 | 第137-141页 |
第七章 提高我国民生财政支出的对策 | 第141-165页 |
第一节 适度增加民生财政投入规模 | 第141-143页 |
一、 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规模 | 第141-142页 |
二、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和税收返还 | 第142-143页 |
三、 加强政府采购的民生化目标取向 | 第143页 |
第二节 优化民生投入结构 | 第143-148页 |
一、 继续向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倾斜 | 第143-144页 |
二、 加强顶层设计,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公共财政建设 | 第144-146页 |
三、 化解政府债务风险、严格控制行政经费等一般性支出 | 第146-148页 |
第三节 提高民生财政投入绩效 | 第148-154页 |
一、 强化思想认识,注重民生投入的定量评价指标体系建设 | 第148-149页 |
二、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建设,推进重大民生支出项目绩效评价 | 第149-150页 |
三、 建立健全财政法律制度执行监督评价机制 | 第150-151页 |
四、 引入中介评估机构,建立以民生为主的地方政府激励机制 | 第151-152页 |
五、 建立绩效评价信息公开、绩效问责制度 | 第152-154页 |
第四节 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 第154-158页 |
一、 进一步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 | 第154-156页 |
二、 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 第156-157页 |
三、 均衡省以下财力分配,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 | 第157-158页 |
第五节 促进民生财政民主化和法治化 | 第158-165页 |
一、 加强民生财政民主化建设 | 第158-161页 |
二、 加强民生财政法治化建设 | 第161-165页 |
结论 | 第165-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3页 |
致谢 | 第173-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