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第1-8页 |
中文摘要 | 第8-12页 |
Abstract | 第12-20页 |
绪论 | 第20-56页 |
一、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20-32页 |
(一) 研究背景 | 第20-30页 |
(二)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30-3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32-52页 |
(一)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理念方法的研究 | 第32-35页 |
(二)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问题挑战的研究 | 第35-37页 |
(三)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环境要素的研究 | 第37-39页 |
(四)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基础条件的研究 | 第39-42页 |
(五)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战略和策略的研究 | 第42-45页 |
(六) 有关电子政府构建的模型和阶段的研究 | 第45-50页 |
(七) 总结性评述 | 第50-52页 |
三、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52-56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52-5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53-54页 |
(四) 可能的创新点 | 第54-56页 |
第一章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属性 | 第56-85页 |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概念 | 第56-71页 |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内涵 | 第56-69页 |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外延 | 第69-71页 |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属性 | 第71-78页 |
(一) 目的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 第73-75页 |
(二) 现实性与未来性的统一 | 第75-77页 |
(三) 趋同性与多元性的统一 | 第77-78页 |
三、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作用 | 第78-85页 |
(一) 建立电子政府理论的建构论方法 | 第78-82页 |
(二) 提供电子政府构建的整体性进路 | 第82-85页 |
第二章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理论框架 | 第85-103页 |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组成要素 | 第85-90页 |
(一) 网络化的组织结构和分散化的权力结构 | 第85-86页 |
(二) 协作参与的组织管理和科学化民主化的组织决策方式 | 第86-87页 |
(三) 以公民为中心和结果导向的政务流程设计 | 第87页 |
(四) 整体性的绩效管理和广泛监督下的行政问责 | 第87-88页 |
(五) 全程可追踪式的信息管理和战略的信息技术治理 | 第88-90页 |
(六) 知识型的公务人员和崇尚服务精神的行政文化 | 第90页 |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结构模型 | 第90-94页 |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一般结构 | 第91-93页 |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关系结构 | 第93-94页 |
三、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系统模型 | 第94-103页 |
(一) 作为影响因素构成的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 | 第94-97页 |
(二) 作为行政系统内容的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 | 第97-99页 |
(三) 作为变革策略实施的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 | 第99-103页 |
第三章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的实践模式 | 第103-143页 |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现实环境 | 第103-117页 |
(一) 组织模式的基本特征及其变革走向 | 第103-107页 |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现状与发展战略 | 第107-109页 |
(三) 行政文化、政治环境,以及社会资本的因素 | 第109-112页 |
(四) 不同国家政府基础建设的现实环境的差异 | 第112-117页 |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基本策略 | 第117-134页 |
(一) 以积极的态度推进组织形式和权力结构的优化与重组 | 第118-121页 |
(二) 构建网络化治理的治理模式 | 第121-124页 |
(三) 实现电子政务与政府业务流程再造的一体化 | 第124-127页 |
(四) 运用灵活的控制和监督方式 | 第127-128页 |
(五) 建立完整的电子政府组织领导和运行体系 | 第128-131页 |
(六) 鼓励并培育科技领先与和知识管理的行政文化 | 第131-134页 |
三、 可供选择的组合式的实践模式 | 第134-143页 |
(一) 面向公共服务的政府基础建设的实践模式 | 第136页 |
(二) 基于行政改革的政府基础建设的实践模式 | 第136-137页 |
(三) 适应民主发展的政府基础建设的实践模式 | 第137-138页 |
(四) 政府基础建设的整合的实践模式 | 第138-143页 |
第四章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 | 第143-171页 |
一、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因素 | 第143-154页 |
(一) 政治风险:结构失衡与权力、利益和制度困境 | 第144-147页 |
(二) 经济风险:成本与收益分析 | 第147-148页 |
(三) 社会风险:改革偏离公众需求和外部支持缺失的问题 | 第148-150页 |
(四) 技术风险:人力资本、信息安全和隐私保护的影响 | 第150-151页 |
(五) 文化风险:组织内部文化的冲突和文化变革的滞后性 | 第151-153页 |
(六) 政策风险:决策失误与执行偏离 | 第153-154页 |
二、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成因及其治理机制 | 第154-162页 |
(一) 不同准备条件与政府基础的现实任务 | 第155-156页 |
(二) 政府基础的风险识别、度量和应对措施 | 第156-159页 |
(三) 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机制 | 第159-162页 |
三、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路径与选择 | 第162-168页 |
(一) 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路径 | 第163-166页 |
(二) 路径选择及其依据 | 第166-168页 |
四、 电子政府构建的政府基础建设的风险治理模型 | 第168-171页 |
结论 | 第171-175页 |
参考文献 | 第175-194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94-197页 |
后记 | 第197-1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