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名量词隐喻的认知框架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3页 |
| 一、 绪论 | 第13-30页 |
| (一) 研究综述 | 第13-28页 |
| 1.国内研究概况 | 第13-23页 |
| 2.国外研究概况 | 第23-28页 |
| (二)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 1.研究对象 | 第28页 |
| 2.研究意义 | 第28-29页 |
| (三) 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 | 第29-30页 |
| 1.研究方法 | 第29页 |
| 2.语料来源 | 第29-30页 |
| 二、 汉语名量词隐喻现象及特点 | 第30-40页 |
| (一) 汉语名量词隐喻现象 | 第30-34页 |
| (二) 汉语名量词隐喻特点 | 第34-39页 |
| 1.稳定性 | 第34-36页 |
| 2.单向性 | 第36-37页 |
| 3.类推性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三、 汉语名量词隐喻涉身性认知框架 | 第40-52页 |
| (一) 涉身性及其与隐喻认知模式的关系 | 第40-44页 |
| 1.认知的涉身性 | 第40-42页 |
| 2.基于涉身性体验的隐喻认知模式 | 第42-44页 |
| (二) 器官框架 | 第44-47页 |
| (三) 界面框架 | 第47-49页 |
| (四) 领属框架 | 第49-51页 |
| 小结 | 第51-52页 |
| 四、 汉语名量词隐喻凸显性认知框架 | 第52-66页 |
| (一) 认知凸显与隐喻认知模式 | 第52-55页 |
| 1.认知语言学凸显观 | 第52-53页 |
| 2.认知凸显与隐喻相似性之间的关系 | 第53-55页 |
| (二) 凸显轮廓框架 | 第55-58页 |
| (三) 凸显状态框架 | 第58-61页 |
| (四) 凸显功能框架 | 第61-64页 |
| 小结 | 第64-66页 |
| 五、 汉语名量词隐喻容器认知框架 | 第66-81页 |
| (一) 容器图式与隐喻认知模式的关系 | 第66-70页 |
| 1.容器图式 | 第66-68页 |
| 2.基于容器图式的容器认知模式 | 第68-70页 |
| (二) 时间容器框架 | 第70-73页 |
| (三) 空间容器框架 | 第73-77页 |
| (四) 工具容器框架 | 第77-80页 |
| 小结 | 第80-81页 |
| 结语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致谢 | 第87-89页 |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