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焊技术在发动机机体再制造中的应用研究
|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6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再制造的概念与内涵 | 第15-19页 |
| ·再制造的概念 | 第15-16页 |
| ·发动机再制造与维修的区别 | 第16-18页 |
| ·发动机再制造流程 | 第18-19页 |
| ·发动机再制造修复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 ·课题来源 | 第22-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页 |
| ·论文组织结构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6页 |
| 第2章 发动机机体的失效形式及修复技术 | 第26-36页 |
| ·发动机机体的失效形式及产生原因 | 第26-30页 |
| ·磨损失效产生的原因 | 第28页 |
| ·裂纹产生的原因 | 第28-29页 |
| ·拉划伤和磕碰伤产生的原因 | 第29页 |
| ·捣缸产生的原因 | 第29-30页 |
| ·发动机机体的修复技术 | 第30-33页 |
| ·机加工修复法 | 第30-31页 |
| ·电刷镀修复技术 | 第31页 |
| ·焊修技术 | 第31-33页 |
| ·其他修复技术 | 第33页 |
| ·冷焊修复技术 | 第33-35页 |
| ·本章小结 | 第35-36页 |
| 第3章 正交试验设计及冷焊试验 | 第36-44页 |
| ·正交试验设计 | 第36-40页 |
| ·正交试验设计简介 | 第36-37页 |
| ·正交试验极差分析法 | 第37-39页 |
| ·冷焊正交试验设计方案 | 第39-40页 |
| ·冷焊试验 | 第40-43页 |
| ·试样的制备及焊前准备 | 第40-41页 |
| ·冷焊及试样前期处理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冷焊焊接质量评价 | 第44-58页 |
| ·宏观焊接缺陷 | 第44-55页 |
| ·仿激光焊接宏观缺陷 | 第45-50页 |
| ·氩气保护式电火花焊接宏观缺陷 | 第50-54页 |
| ·焊接宏观缺陷比较 | 第54-55页 |
| ·焊接区域色泽 | 第55-56页 |
| ·焊接区域扩散分析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 第5章 冷焊工艺参数对焊接硬度的影响 | 第58-82页 |
| ·硬度测试概述 | 第58-62页 |
| ·硬度测试的意义 | 第58页 |
| ·硬度测试方法选择 | 第58-60页 |
| ·维氏硬度测试简介 | 第60-62页 |
| ·机体硬度标定及硬度测试点确定 | 第62-64页 |
| ·发动机机体材料硬度的标定 | 第62页 |
| ·焊接区域硬度数据采集点的确定 | 第62-64页 |
| ·冷焊工艺参数对焊接区域硬度的影响 | 第64-80页 |
| ·焊接区域硬度变化规律 | 第64-68页 |
| ·焊接工艺参数对熔合线两侧硬度差值的影n响 | 第68-71页 |
| ·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热影响区宽度的影响 | 第71-74页 |
| ·焊接工艺参数对焊接热影响区硬度均值的影响 | 第74-76页 |
| ·焊接工艺参数对焊缝硬度均值的影响 | 第76-79页 |
| ·冷焊工艺参数对焊接区域硬度的影响规律 | 第79-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2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2-84页 |
| ·结论 | 第82-83页 |
| ·展望 | 第83-84页 |
| 参考文献 | 第84-90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90-92页 |
| 致谢 | 第92-93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