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言 | 第11页 |
第一章 刑法视野下存款控制关系存有巨大争议的实质 | 第11-19页 |
第一节 以存款为犯罪对象的案件存有不当得利、侵占罪、盗窃罪、诈骗罪等观点 | 第11-14页 |
第二节 案件定性争议的背后是存款控制关系的巨大争议 | 第14-16页 |
第三节 区分转移与非转移占有型存款犯罪的本质在于存款控制关系 | 第16-19页 |
第二章 取走错误汇款等行为的刑法认定 | 第19-24页 |
第一节 不应以取款权限的制约及告知义务的违反为由认定诈骗罪 | 第19-21页 |
第二节 在事实占有的基础上,判断存款占有的关键在于有无存款债权 | 第21-23页 |
第三节 对于何鹏案的进一步分析 | 第23-24页 |
第三章 利用他人遗忘在 ATM 上运作的银行卡取款的刑事认定 | 第24-34页 |
第一节 对于司法实践中以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定性的否定 | 第24-27页 |
第二节 利用他人遗忘在 ATM 上运作的银行卡取款应构成侵占罪 | 第27-34页 |
一、 遗忘于 ATM 的银行卡内资金属于刑法意义上的遗忘物 | 第27-28页 |
二、 ATM 属于公共场合,事实支配力被弱化又无明确的占有意思,因此无法成为第二控制人 | 第28-31页 |
三、 行为人握有银行卡不等于对存款事实上的占有 | 第31-34页 |
第四章 存款名义人挂失领取他人钱款的刑法分析 | 第34-46页 |
第一节 存款控制关系特殊性在于占有的重叠与冲突 | 第34-37页 |
一、 银行对实际持卡人存入的金钱形成实际的占有并取得所有权 | 第34-35页 |
二、 实际持卡人依据债权凭证对与存款等额的金钱形成事实占有 | 第35-36页 |
三、 实际持卡人卡被吞或丢失之情形,存款名义人对存款形成法律占有 | 第36-37页 |
第二节 存款占有的重叠状态下,占有归属应视支配力强弱而定 | 第37-40页 |
一、 在实际持卡人仍继续持有银行卡和密码情形下,存款名义人对存款不形成占有,且实际持卡人对存款的支配力要强于银行 | 第39页 |
二、 在实际持卡人已丧失银行卡、密码情形下,实际持卡人的占有已消失,存款名义人的支配力要强于银行 | 第39-40页 |
第三节 诈骗罪与盗窃罪的界分:如何看待欺骗手段与秘密手段 | 第40-42页 |
第四节 是否存有委托关系对侵占罪“代为保管”的影响 | 第42-46页 |
一、 对刑法中“代为保管”的理解不应区分是否存有委托关系 | 第42-44页 |
二、 “代为保管”在具体案例中的辨析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0-51页 |
后记 | 第5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