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 植物雌性不育 | 第11-14页 |
·植物雌性不育突变体的类型 | 第11页 |
·植物雌性不育机制的研究 | 第11-14页 |
·植物雌性不育的细胞学、组织形态学、胚胎学及遗传学研究 | 第12页 |
·植物雌性不育的生理生化机制研究 | 第12-13页 |
·植物雌性不育的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 第13-14页 |
2. 水稻生殖发育的细胞生物学基础与雌性不育 | 第14-17页 |
·水稻雌性器官和雌配子体的发育 | 第14-16页 |
·水稻花粉萌发及花粉管生长动态研究 | 第16页 |
·水稻雌性不育类型 | 第16-17页 |
·雌性器官或雌配子体发育异常突变体 | 第17页 |
3. 基因表达分析研究 | 第17-20页 |
·基因表达的概念 | 第17页 |
·基因表达的方式 | 第17-18页 |
·分析基因表达的常用方法 | 第18-20页 |
·RT-PCR | 第19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 第19-20页 |
·Northern印迹 | 第20页 |
4. 自交不亲和的研究 | 第20-22页 |
·自交不亲和性的表现 | 第20页 |
·自交不亲和性的基本类型 | 第20-21页 |
·自交不亲和性的遗传控制 | 第21页 |
·自交不亲和的相关因子 | 第21-22页 |
5. 蛋白质的亚细胞定位 | 第22-24页 |
·常用的蛋白质亚细胞定位方法 | 第23-24页 |
·融合报告基因定位技术 | 第23-24页 |
·免疫组织化学定位技术 | 第24页 |
6. 论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第二部分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1. 材料 | 第25-28页 |
·植物材料 | 第25页 |
·主要菌株 | 第25-26页 |
·化学试剂和分子试剂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配方 | 第26页 |
·抗生素与激素 | 第26页 |
·其他试剂 | 第26页 |
·试剂盒 | 第26-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仪器设备 | 第27-28页 |
2. 实验方法 | 第28-35页 |
·雌性不育水稻突变体植株FS-202R成熟胚囊结构观察 | 第28页 |
·雌性不育水稻突变体植株FS花粉管生长动态观察 | 第28页 |
·花柱荧光扫描共聚焦观察 | 第28-29页 |
·花柱石蜡切片制作与ECM观察 | 第29-31页 |
·花粉活力鉴定 | 第31-32页 |
·自交不亲和基因同源水稻基因的荧光实时定量 | 第32页 |
·农杆菌介导转化表达的亚细胞定位 | 第32-33页 |
·农杆菌菌液的制备 | 第32-33页 |
·洋葱表皮细胞的浸染、转化及观察 | 第33页 |
·水稻原生质体转化瞬时表达 | 第33-35页 |
·质粒提取 | 第33-34页 |
·原生质体制备与PEG介导转化 | 第34-35页 |
第三部分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5-53页 |
1. 表型特征 | 第35-49页 |
·雌性不育水稻突变体植株FS-202R成熟胚囊结构观察 | 第35-37页 |
·雌性不育水稻突变体植株FS-202R花粉管生长动态观察 | 第37-40页 |
·花柱共聚焦观察 | 第40-41页 |
·花柱ECM观察 | 第41-42页 |
·突变体PTB1基因互补转基因植株PTC花粉管生长与结实率分析 | 第42-44页 |
·自然变异材料花粉育性、花粉管生长与结实率分析 | 第44-49页 |
·花粉活力鉴定 | 第44-46页 |
·花粉管生长动态观察 | 第46-47页 |
·花粉管进入率、结实率与花粉可育率 | 第47-49页 |
2. 与自交不亲和基因可能同源水稻基因的表达分析 | 第49-51页 |
3. PTB1基因的亚细胞定位 | 第51-53页 |
·PTB1基因在洋葱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51-53页 |
·PTB1基因在水稻原生质体中的亚细胞定位 | 第53页 |
第四部分 讨论 | 第53-57页 |
1. FS-202R突变体表型特征 | 第53-55页 |
2. FS-202R突变体与自交不亲和的关系探究 | 第55-56页 |
3. PTB1的亚细胞定位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2页 |
附录 | 第62-74页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