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7页 |
·玉米的重要作用 | 第11-14页 |
·玉米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 第11-12页 |
·玉米的食用价值 | 第12页 |
·玉米的饲用价值 | 第12-13页 |
·玉米的工业用途 | 第13页 |
·玉米的药用价值 | 第13-14页 |
·玉米几个茎秆性状的概述 | 第14-15页 |
·株高 | 第14页 |
·穗位高 | 第14页 |
·茎粗 | 第14-15页 |
·植物茎秆形成发育的分子基础 | 第15-17页 |
·植株高度 | 第15-17页 |
·茎秆形状 | 第17页 |
·分支的发育 | 第17页 |
·植物数量性状的遗传及研究方法 | 第17-25页 |
·传统数量学遗传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数量性状遗传体系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QTL定位及常用分子标记 | 第21-23页 |
·QTL定位常用作图群体 | 第23-24页 |
·QTL定位常用方法 | 第24-25页 |
·玉米茎秆的遗传研究进展 | 第25-27页 |
·玉米茎秆传统数量遗传分析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玉米茎秆QTL定位的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7页 |
2 材料方法 | 第27-32页 |
·玉米茎秆的“主基因-多基因”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 第27-28页 |
·六个家系世代群体的创制 | 第27-28页 |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玉米茎秆的QTL定位 | 第28-32页 |
·亲本选择及F2世代创制 | 第28页 |
·F2群体SSR标记性鉴定 | 第28-31页 |
·遗传连锁图潜构建 | 第31-32页 |
·QTL分析 | 第3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2-54页 |
·玉米茎秆的“主基因-多基因”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 第32-48页 |
·玉米株高的“主基因-多基因”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 第32-38页 |
·玉米穗位高的“主基因-多基因”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 第38-44页 |
·玉米茎粗的“主基因-多基因”数量遗传体系的判别 | 第44-48页 |
·分子标记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48-49页 |
·玉米茎秆的QTL定位 | 第49-54页 |
·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粗表型数据统计描述 | 第49-50页 |
·玉米株高、穗位高、茎粗的QTL定位 | 第50-54页 |
4 讨论 | 第54-60页 |
·玉米茎秆的主基因-多基因的遗传模型与遗传率 | 第54-55页 |
·玉米茎秆QTL的遗传效应 | 第55-57页 |
·性状间的相关性与QTL的成簇分布 | 第57-58页 |
·六个世代联合分离分析与QTL定位的一致性 | 第58-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