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第10页 |
·研究目的 | 第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研究综述 | 第10-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内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对国内外研究综述的评价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技术路线 | 第17-18页 |
·可能的创新与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8页 |
·存在的不足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公民网络隐私权概述与相关理论 | 第19-35页 |
·隐私权与网络隐私权的涵义 | 第19-24页 |
·隐私权的概念 | 第19-20页 |
·网络隐私权的概念 | 第20-24页 |
·网络隐私权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 第24-26页 |
·网络隐私权与网络名誉权 | 第24-26页 |
·网络隐私权与网络知识产权 | 第26页 |
·政府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理论基础 | 第26-30页 |
·人民主权理论 | 第27-28页 |
·政府服务理论 | 第28页 |
·人格尊严理论 | 第28-30页 |
·政府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价值 | 第30-35页 |
·构建法治秩序 | 第30-31页 |
·发展电子商务 | 第31-34页 |
·促进社会和谐 | 第34-35页 |
第三章 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侵害与网络隐私权引起的冲突 | 第35-45页 |
·侵害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类型 | 第35-39页 |
·个人的隐私侵权 | 第35-36页 |
·网民集体的隐私侵权 | 第36-37页 |
·网络服务商的隐私侵权 | 第37-38页 |
·国家行政机关的隐私侵权 | 第38-39页 |
·侵害公民网络隐私权的特点 | 第39-41页 |
·侵权主体的多元化 | 第39页 |
·侵权行为的隐蔽化 | 第39-40页 |
·侵权后果的严重化 | 第40页 |
·侵权手段的多样化 | 第40-41页 |
·网络隐私权引起的冲突与解决途径 | 第41-45页 |
·网络隐私权与网络反腐的冲突 | 第41-42页 |
·网络隐私权与网络反腐冲突的解决途径 | 第42-45页 |
第四章 我国公民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及国外经验借鉴 | 第45-63页 |
·我国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 第45-54页 |
·我国法律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现状 | 第45-47页 |
·我国政府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现状 | 第47-48页 |
·我国行业自律保护网络隐私权的现状 | 第48-50页 |
·我国公民对自身隐私的保护现状 | 第50-54页 |
·国外对公民网络隐私权的保护 | 第54-58页 |
·美国的行业自律模式 | 第54-56页 |
·欧盟的立法规制模式 | 第56-57页 |
·美国与欧盟两种模式的分歧与协调 | 第57-58页 |
·国外网络隐私权保护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58-63页 |
·行业自律与立法规制两种模式的对比研究 | 第58-60页 |
·国外两种保护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 第60-63页 |
第五章 政府保护公民网络隐私权的对策建议 | 第63-77页 |
·加快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供给 | 第63-65页 |
·在未来的民法典中确立隐私权的法律地位 | 第63-64页 |
·对网络隐私权进行单独立法 | 第64-65页 |
·加强国家行政机关的引导与监管 | 第65-70页 |
·加强行政立法 | 第65页 |
·加强网络道德建设 | 第65-66页 |
·设立专门的隐私权保护机构 | 第66-67页 |
·培育与扶持保护隐私的网络技术和产业 | 第67-68页 |
·注重对弱势群体的保护 | 第68-70页 |
·构建符合国情的行业自律机制 | 第70-74页 |
·以“政社合作”的方式制定网络隐私权认证体系 | 第71-72页 |
·以“政社合作”的方式保障隐私权保护声明的合理性与执行力 | 第72-74页 |
·教育公众加强自我保护与侵权克制 | 第74-77页 |
·提高公民的人权意识与法制观念 | 第74-75页 |
·推动良好审美情趣与社会风尚的形成 | 第75页 |
·教育公众谨慎对待人肉搜索与上网活动 | 第75-77页 |
结束语 | 第77-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3页 |
附录 | 第83-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