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诗中祖国母亲隐喻的多维度研究
致谢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6页 |
·研究背景 | 第14-17页 |
·研究价值 | 第17-22页 |
·语料来源 | 第22-23页 |
·研究思路与整体框架 | 第23-26页 |
·研究思路 | 第23-24页 |
·应用理论及研究方法 | 第24-25页 |
·整体框架 | 第25-26页 |
第二章 诗歌隐喻研究述评 | 第26-50页 |
·传统的诗歌隐喻观 | 第27-32页 |
·中国传统诗歌隐喻观 | 第27-30页 |
·西方古典诗歌隐喻观 | 第30-32页 |
·认知诗学与诗歌隐喻研究 | 第32-42页 |
·认知诗学的兴起 | 第32-36页 |
·诗歌隐喻的认知诗学研究 | 第36-42页 |
·批评隐喻分析与诗歌隐喻研究 | 第42-50页 |
·批评隐喻分析概说 | 第42-45页 |
·批评隐喻研究对诗歌隐喻研究的启示 | 第45-50页 |
第三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表现类型和历史变迁 | 第50-97页 |
·祖国母亲隐喻的表现类型 | 第50-60页 |
·名词性隐喻 | 第53-55页 |
·动词性隐喻 | 第55-57页 |
·形容词性隐喻 | 第57-59页 |
·其他 | 第59-60页 |
·祖国母亲隐喻的历史变迁 | 第60-97页 |
·“祖国”一词的语义溯源 | 第60-69页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游子的母亲 | 第69-75页 |
·抗战时期:受难的母亲 | 第75-79页 |
·建国后至文革前夕:新生的母亲 | 第79-84页 |
·文革后:复活的母亲 | 第84-87页 |
·祖国母亲隐喻的式微和变异 | 第87-97页 |
第四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语言认知分析 | 第97-118页 |
·祖国母亲的概念隐喻分析 | 第98-107页 |
·“游子的母亲” | 第100-103页 |
·“受难的母亲” | 第103-107页 |
·祖国母亲的概念整合分析 | 第107-118页 |
·“新生的母亲” | 第108-112页 |
·“复活的母亲” | 第112-118页 |
第五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文化认知分析 | 第118-134页 |
·文化模型与概念隐喻 | 第118-120页 |
·文化模型简说 | 第118-119页 |
·文化模型与概念隐喻 | 第119-120页 |
·母亲的文化模型分析 | 第120-130页 |
·“母亲”一词的语义溯源 | 第120-123页 |
·中国古代典籍中母亲的文化模型 | 第123-125页 |
·母亲文化模型与“孝” | 第125-128页 |
·汉语中的母亲与自我认知 | 第128-130页 |
·汉语中母亲的文化模型对祖国母亲隐喻的影响 | 第130-134页 |
第六章 祖国母亲隐喻的社会认知分析 | 第134-145页 |
·祖国母亲隐喻兴起的社会历史语境 | 第134-142页 |
·“祖国醒狮”隐喻的衰落 | 第134-139页 |
·“祖国母亲”隐喻的兴起 | 第139-142页 |
·祖国母亲隐喻对社会话语生产的影响 | 第142-145页 |
第七章 祖国隐喻的实证调查 | 第145-169页 |
·问卷调查的目的及方法 | 第145-148页 |
·调查目的 | 第145-146页 |
·调查对象 | 第146-147页 |
·调查方法 | 第147-148页 |
·小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148-153页 |
·小学二年级调查结果分析 | 第148-151页 |
·小学五年级调查结果分析 | 第151-153页 |
·初中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153-157页 |
·初一调查结果分析 | 第153-155页 |
·初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155-157页 |
·高中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157-161页 |
·高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157-159页 |
·高三调查结果分析 | 第159-161页 |
·大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 第161-165页 |
·大二调查结果分析 | 第161-162页 |
·大四调查结果分析 | 第162-165页 |
·当代中国青少年对祖国概念的认知特点 | 第165-169页 |
第八章 结语 | 第169-173页 |
·本文总结 | 第169-170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170-171页 |
·不足之处 | 第171页 |
·研究展望 | 第171-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173-181页 |
附录 | 第181-204页 |
作者简介 | 第20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