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理论论文--民族音乐研究论文

蒙古族抄儿音乐及其音乐审美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绪论第10-15页
 一、 研究对象第10-11页
 二、 研究现状第11-12页
 三、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第12-13页
 四、 论文结构第13-15页
第一章 古代蒙古人的历史背景与文化特质第15-24页
 一、 古代蒙古人的历史背景第15-16页
  (一) 13 世纪以前的蒙古人的历史背景第15-16页
  (二) 蒙元帝国时期蒙古人的历史背景第16页
 二、 古代蒙古人的文化特质第16-24页
  (一) 地域特质第17页
  (二) 经济特质第17-18页
  (三) 民族特质第18-24页
第二章 浩林抄儿音乐现象与蒙古族音乐审美意识第24-32页
 一、 “浩林抄儿”的产生第24-25页
  (一) 自然条件第24-25页
  (二) 人文条件第25页
 二、 浩林抄儿音乐形态分析第25-27页
  (一) 一喉双歌演唱形态第25-26页
  (二) 二部音乐结构形态第26-27页
 三、 浩林抄儿与古代蒙古族音乐审美思想第27-32页
  (一) 多声音乐思维的萌发第27-29页
  (二) 抄儿歌唱行为的产生第29-30页
  (三) 多声审美观念的确立第30-32页
第三章 冒顿抄儿音乐现象与蒙古族音乐审美意识第32-38页
 一、 “冒顿抄儿”的产生第32-33页
  (一) 自然条件第32-33页
  (二) 人文条件第33页
 二、 冒顿抄儿音乐形态分析第33-35页
  (一) 冒顿抄儿外观形态第33-34页
  (二) 喉啭引声演奏形态第34页
  (三) 多部音乐结构形态第34-35页
 三、 冒顿抄儿与古代蒙古族音乐审美思想第35-38页
  (一) 乐器审美意识的诞生第35-36页
  (二) 混声抄儿现象的出现第36-37页
  (三) 多声审美尺度的延续第37-38页
第四章 抄儿音乐对蒙古族传统音乐文化的影响第38-53页
 一、 蒙元时期的民族思想进程第38-42页
  (一) 封建游牧与蒙古族文化进程第38-39页
  (二) 封建游牧与蒙古族审美思想第39-42页
 二、 抄儿音乐审美观对民族传统器乐的影响第42-46页
  (一) 弓弦抄儿的产生与运用第42-43页
  (二) 弓弦抄儿形态分析第43-44页
  (三) 多声音乐思维的内嵌第44-45页
  (四) 和声概念的析出第45-46页
 三、 抄儿音乐审美观对民族传统声乐的影响第46-50页
  (一) 抄儿合唱的产生与运用第46-47页
  (二) 抄儿道音乐形态分析第47-48页
  (三) 抄儿音乐思维的暗涵第48-49页
  (四) 抄儿审美观念的升华第49-50页
 四、 抄儿音乐审美观对民族宗教音乐的影响第50-53页
  (一)诵经中的抄儿之声第50-51页
  (二)信仰中的抄儿观念第51页
  (三)抄儿审美的历史沿袭第51-53页
结论第53-54页
参考文献第54-57页
致谢第57页

论文共5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鲍元恺《炎黄风情》弦乐重奏之分析
下一篇:试论马头琴与长调自然结合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