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7-1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5-39页 |
·纳米材料概述 | 第15-17页 |
·什么是纳米材料 | 第15页 |
·纳米材料的特性 | 第15页 |
·稀土纳米材料 | 第15-17页 |
·纳米材料生物医学应用前景及展望 | 第17-20页 |
·内米材料在生物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17-18页 |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生物和医学领域的应用 | 第18-19页 |
·纳米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估 | 第19-20页 |
·自噬是细胞维持自稳态的关键生物学过程 | 第20-24页 |
·什么是细胞自噬 | 第20页 |
·细胞自噬的发展历史 | 第20-22页 |
·细胞自噬的分类 | 第22-23页 |
·细胞自噬的发生与检测 | 第23-24页 |
·细胞自噬的生理学和病理学意义 | 第24-28页 |
·自噬与癌症 | 第25-26页 |
·自噬与神经退行性疾病 | 第26-27页 |
·自噬与发育 | 第27页 |
·自噬与感染、免疫及炎症反应 | 第27-28页 |
·自噬与代谢 | 第28页 |
·自噬与衰老 | 第28页 |
·自噬是许多纳米材料都具备的特殊生物学效应 | 第28-32页 |
·纳米材料调控自噬效应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8-29页 |
·纳米材料调控细胞自噬为肿瘤的治疗提供了重大机遇 | 第29-31页 |
·纳米材料的自噬效应引发的生物安全性问题 | 第31-32页 |
·利用多肽修饰的改性方法使纳米材料引发自噬得以有效调控成为可能 | 第32-39页 |
·纳米材料的修饰和表面改性 | 第33-34页 |
·多肽及蛋白质对纳米材料的调控 | 第34页 |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与纳米材料特异性结合的多肽 | 第34-39页 |
第2章 应用噬菌体展示技术成功获得短肽RE-1 | 第39-53页 |
·引言 | 第39页 |
·实验材料 | 第39-41页 |
·试剂 | 第39-41页 |
·实验装置及耗材 | 第41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41-42页 |
·实验方法 | 第42-47页 |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REOB-1 | 第42-44页 |
·设计合成单克隆噬菌体特异引物 | 第44页 |
·PCR鉴定特异性噬菌体的结合能力 | 第44-45页 |
·RE-1及其类似物的化学合成 | 第45页 |
·UCN(NaYF4:Yb,Er)的合成方法 | 第45页 |
·TEM观察REOB-1噬菌体与UCN的结合 | 第45-46页 |
·多肽类似物与Nd2O3的结合力鉴定 | 第46页 |
·RE-1短肽和REOB-1噬菌体与纳米Nd2O3的竞争结合实验 | 第46-47页 |
·数据分析 | 第47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47-52页 |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特异性结合噬菌体REOB-1 | 第47-48页 |
·PCR鉴定噬菌体REOB-1的结合力 | 第48-49页 |
·TEM观察REOB-1噬菌体与UCN的结合形式 | 第49页 |
·RE-1短肽抑制REOB-1与纳米Nd2O3的结合 | 第49-50页 |
·多肽类似物与纳米Nd203的结合 | 第50-52页 |
·本章小结 | 第52-53页 |
第3章 RE-1特异性地高亲和力结合稀土纳米材料并形成表面涂层 | 第53-83页 |
·引言 | 第53页 |
·实验材料 | 第53-54页 |
·试剂 | 第53-54页 |
·实验装置及耗材 | 第54页 |
·仪器设备 | 第54-55页 |
·实验方法 | 第55-63页 |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55页 |
·ICP-MS鉴定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浓度 | 第55-56页 |
·测试RE-1与多种纳米材料的结合能力 | 第56页 |
·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结合实验 | 第56页 |
·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结合能力的鉴定方法 | 第56-57页 |
·AP-1与RE-1竞争结合UCN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实验方法 | 第57页 |
·溶液环境对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57-58页 |
·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UCP)的解离情况 | 第58-59页 |
·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结合分子数计算方法 | 第59-60页 |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纳米尺度和电势的鉴定方法 | 第60页 |
·肽肽竞争实验方法 | 第60-61页 |
·TEM观察RE-1与UCN的结合形式 | 第61页 |
·SEM观察RE-1与UCN的结合形式 | 第61-62页 |
·UV-Vis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检测RE-1与UCN的结合 | 第62页 |
·~1H NMR核磁共振法 | 第62页 |
·傅立叶红外转换光谱法(FTIR) | 第62页 |
·圆二色谱法(CD) | 第62-63页 |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法(SPR) | 第63页 |
·等温滴定微量热法(ITC) | 第63页 |
·数据分析 | 第63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63-81页 |
·RE-1仅特异性结合稀土纳米材料 | 第63-64页 |
·确定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结合时间 | 第64-65页 |
·确定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结合浓度 | 第65-66页 |
·DLS和TEM确定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尺度分布 | 第66-67页 |
·计算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结合分子数 | 第67-68页 |
·对照肽AP-1对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结合影响 | 第68-69页 |
·ζ电势分析 | 第69页 |
·RE-5对UCN粒径和ζ电势的影响 | 第69-71页 |
·肽肽竞争证明RE-1与UCN结合的高亲和力 | 第71页 |
·溶液环境对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结合能力的影响 | 第71-73页 |
·UV-VIS证明FITC-RE-1与UCN的相互作用 | 第73-74页 |
·RE-1在UCN表面形成一层紧密的肽包裹层 | 第74-75页 |
·核磁共振法(1H NMR)证明RE-1与UCN的相互作用 | 第75-76页 |
·傅立叶转换红外线光谱(FTIR)证明RE-1与UCN的相互作用 | 第76-77页 |
·圆二色光谱法(CD)证明RE-1与UCN的相互作用 | 第77-78页 |
·等温滴定量热法(ITC)证明RE-1与UCN的相互作用 | 第78-79页 |
·表面等离子共振法(SPR)证明RE-1与UCN的相互作用 | 第79-80页 |
·RE-1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结合后的解离条件分析 | 第80-81页 |
·本章小结 | 第81-83页 |
第4章 RE-1提高稀土纳米材料在水中的悬浮能力并减少与细胞及表面的相互作用 | 第83-97页 |
·引言 | 第83页 |
·实验材料 | 第83-84页 |
·细胞株 | 第83页 |
·试剂 | 第83-84页 |
·实验装置及耗材 | 第84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84页 |
·实验方法 | 第84-88页 |
·UCN的上转换荧光光谱检测方法 | 第84-85页 |
·细胞培养 | 第85页 |
·RE-1影响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非特异性粘附能力鉴定方法 | 第85-86页 |
·PEG与UCN的结合方法 | 第86页 |
·时间动力学检测沉降速率的方法 | 第86页 |
·UCP悬浮能力直接观察方法 | 第86-87页 |
·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溶液中的扩散能力检测方法 | 第87页 |
·数据分析 | 第87-88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88-95页 |
·RE-1不影响UCN的上转换荧光 | 第88页 |
·RE-1降低了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非特异性粘附 | 第88-90页 |
·RE-1降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沉降速度 | 第90-92页 |
·RE-1增强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悬浮能力 | 第92-93页 |
·RE-1降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的扩散能力 | 第93-95页 |
·RE-1也能减少UCN与盖玻片的非特异性相互作用 | 第95页 |
·本章小结 | 第95-97页 |
第5章 RE-1有效屏蔽稀土纳米材料的细胞自噬效应,减少其毒性,提高其生物安全性 | 第97-131页 |
·引言 | 第97页 |
·实验材料 | 第97-98页 |
·试剂 | 第97-98页 |
·细胞株 | 第98页 |
·实验动物 | 第98页 |
·实验装置及耗材 | 第98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98页 |
·实验方法 | 第98-105页 |
·细胞培养方法 | 第98-99页 |
·稳定表达GFP-LC3的GFP-LC3/HeLa细胞株的建立 | 第99页 |
·诱导细胞自噬的实验操作方法 | 第99页 |
·GFP-LC3点状聚集阳性细胞统计方法 | 第99页 |
·自噬标记物染色实验方法 | 第99-100页 |
·诱导肝脏组织自噬的方法 | 第100页 |
·Western Blot检测方法 | 第100-10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生物样品观察法 | 第103页 |
·MTT比色法检测细胞活力 | 第103-104页 |
·细胞死亡检测法(PI/Hoechst染色) | 第104页 |
·石蜡切片制作方法 | 第104页 |
·HE(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 | 第104-105页 |
·免疫荧光检测法 | 第105页 |
·数据分析 | 第105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105-129页 |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能够诱导细胞自噬 | 第105-107页 |
·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诱导的细胞自噬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 第107-112页 |
·RE-1通过降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有效屏蔽其诱导细胞自噬的能力 | 第112-119页 |
·RE-1降低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细胞中的毒性 | 第119-121页 |
·RE-1类似物对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自噬能力和细胞毒性的影响 | 第121-125页 |
·RE-1屏蔽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小鼠体内肝脏组织诱导的自噬效应 | 第125-128页 |
·RE-1屏蔽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在小鼠体内引发的肝损伤 | 第128-129页 |
·本章小结 | 第129-131页 |
第6章 RGD-RE-1双功能短肽提高稀土纳米材料与癌细胞的相互作用及细胞自噬效应 | 第131-141页 |
·引言 | 第131页 |
·实验材料 | 第131-132页 |
·试剂 | 第131页 |
·细胞株 | 第131-132页 |
·实验装置及耗材 | 第132页 |
·仪器和设备 | 第132页 |
·实验方法 | 第132-133页 |
·RE-1-RGD与UCN的结合方法 | 第132页 |
·RE-1-RGD荧光值与浓度关系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132-133页 |
·RE-1-RGD与UCN结合浓度的鉴定方法 | 第133页 |
·实验结果和讨论 | 第133-139页 |
·确定RE-1-RGD与UCN的结合浓度 | 第133页 |
·RE-1-RGD与RE-1一样也能够降低UCN的沉降速度 | 第133-134页 |
·RE-1-RGD增强UCN与细胞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 | 第134-136页 |
·RE-1-RGD增强UCN诱导细胞自噬的能力和细胞毒性 | 第136-139页 |
·本章小结 | 第139-141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41-145页 |
·本文总结 | 第141-142页 |
·RE-1短肽应用展望 | 第142-145页 |
·RE-1在检测及诊断方面—可能的应用案例 | 第142-143页 |
·RE-1在新材料开发领域—可能的应用案例 | 第143-145页 |
参考文献 | 第145-159页 |
致谢 | 第159-161页 |
缩略语 | 第161-163页 |
附录 | 第163-17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学术论文 | 第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申请和正在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163-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科研基金 | 第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获得的学术奖励 | 第16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参加的学术会议 | 第164-165页 |
发表论文复印件 | 第165-1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