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中国史论文--封建社会(公元前475~公元1840年)论文--南北朝(386~589年)论文

北朝文化对南朝文化的接纳与反馈

论文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8页
绪论第8-19页
 一、研究综述第8-14页
 二、选题意义第14-15页
 三、研究方法第15-16页
 四、基本思路第16-19页
第一章 南朝士人入北的两种模式——兼论北魏中期的正统意识及对南朝的态度第19-80页
 第一节 “内迁模式”入北南人回归北魏社会的过程第19-41页
  一、河北大族南下青齐后的本土化与南朝化第19-25页
  二、入北青齐士人的知识结构第25-35页
  三、青齐士人融入北魏上层社会的途径第35-41页
 第二节 北魏中期归降南人的地位、作用及其原因第41-69页
  一、孝文帝汉化改革参与者的构成第42-56页
  二、归降南人进入北魏政权的方式第56-61页
  三、太和年间归降南人在北地位与南北正统性之争第61-69页
 结语第69-71页
 附表一:崔矿一系婚姻关系图第71页
 附表二:崔修之一系婚姻关系图第71-72页
 附表三:彭城刘氏与河北/青齐大族的婚姻关系第72页
 附表四 太和年间议礼活动参与者概况第72-73页
 附表五 北魏前期、中期修律参与者概况第73-75页
 附表六 北魏前期、中期归降南人身份构成与仕宦情况第75-80页
第二章 墓志文献中所见的入北琪琊王氏——兼论宣武、孝明帝时期对待入北南人态度的转变第80-131页
 第一节 入北琅琊王氏成员的基本状况第82-93页
  一、琅琊王氏的入北及在北生活情况第82-87页
  二、王奂一支的命名方式第87-93页
 第二节 入北琅琊王氏的婚姻状况及其融入北魏上层的方式第93-105页
  一、入北琅琊王氏的婚姻状况第93-96页
  二、入北琅琊王氏婚姻状况的时代背景与新特点第96-101页
  三、入宫琅琊王氏女性与王氏地位提高的深层原因第101-105页
 第三节 琅琊王氏在北仕宦及其政治背景与文化意蕴第105-110页
  一、琅琊王氏在北仕宦的基本情况第105-106页
  二、中书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人员构成的变化第106-110页
 第四节 琅琊王氏墓志个案研究第110-120页
  一、《王诵墓志》的历史价值第111-113页
  二、《王诵墓志》的文学价值第113-120页
 结语第120-122页
 附录:《王诵墓志》录文与校注第122-131页
第三章 麟祉学士与待诏文林馆中的入北南士——兼论北齐、北周对南人的接纳第131-191页
 第一节 麟趾殿与文林馆的渊源与建置第132-147页
  一、皇家著述机构的渊源与发展过程第133-137页
  二、“麟趾殿”一词的多重性质与麟趾学士的设立第137-141页
  三、文林馆的设置、职掌与成果第141-147页
 第二节 南人学士在北仕宦及北朝政权在政治层面对其的接纳第147-165页
  一、麟趾殿南人学士的仕宦与地位第147-156页
  二、文林馆南人学士在北齐的仕宦与地位第156-165页
 第三节 麟祉殿、文林馆学士的文学活动及北朝对其在文化层面的接纳第165-182页
  一、麟趾殿南人学士在北周的文学活动第165-175页
  二、文林馆南北士人的文学活动及其作用第175-182页
 结语第182-184页
 附表一 麟趾殿文化活动参与者的基本情况第184-186页
 附表二 麟趾殿南人学士的仕宦经历第186-188页
 附表三 待诏文林馆中入北南人的基本情况第188-191页
第四章 “3+5”起句杂言诗体在南北两地的演变轨迹——兼论南北朝诗体的共生与分流第191-225页
 第一节 《悲平城》、《悲彭城》和《问松林》的创作情况第191-196页
  一、《悲平城》与《问松林》创作情况考辨第192-194页
  二、元勰叹美《悲平城》之原因试析第194-196页
 第二节 “3+5”起句杂言诗的起源及其在南北方的共生第196-219页
  一、3-5-5-5体杂言诗的起源第196-198页
  二、“3-5”起句杂言诗在东晋南朝的存在状况第198-208页
  三、“3+5”起句杂言诗在北朝的存在状况第208-219页
 结语第219-222页
 附表:唐朝“3+5”体杂言诗的创作情况第222-225页
第五章 北齐文人对齐梁诗的学习与改造第225-251页
 第一节 北齐文人对齐梁诗的学习与模仿第225-243页
  一、北齐诗人用韵的南化第226-235页
  二、北齐诗的格律化趋势第235-243页
 第二节 北齐士人对已有诗风的改造及诗歌述怀功用的复归第243-250页
  一、东魏北齐河北士人的进取心态与文学观念第243-247页
  二、南北士人在文学理论和创作方面的共同尝试第247-250页
 结语第250-251页
第六章 怫诞日庆祝仪式南传考—兼论北朝“象教”思想对南朝文化的影响第251-328页
 第一节 北魏的社会背景与佛诞日庆典仪式的兴盛第251-266页
  一、北魏“沙门敷导民俗”的政策与象教的盛行第251-254页
  二、北方佛诞日仪式的渊源与确立第254-258页
  三、北魏佛诞日庆祝活动兴盛的社会原因第258-262页
  四、与国家佛教仪式相关的佛教美术的兴盛与变化第262-266页
 第二节 晋宋时期南朝佛教仪式概述第266-273页
  一、东吴至东晋南朝早期的佛诞日活动第266-268页
  二、“行像”仪式在南朝的萌芽第268-270页
  三、南朝前期大型佛教仪式活动的原因第270-273页
 第三节 齐梁时期佛诞日仪式传入的契机与途径第273-282页
  一、全民性佛教仪式传入的契机第274-275页
  二、佛教仪式及北方佛教意识形态在齐梁时的传入途径第275-282页
 第四节 北朝影响下南朝佛教及文化革新第282-303页
  第一阶段:南齐永明时期第282-303页
   一、南齐佛教界的舆论准备第282-289页
   二、佛诞日庆典仪式对南齐佛教文化的影响第289-299页
   三、佛诞日庆典仪式传入对南齐文学的影响第299-303页
 第五节 北朝影响下南朝佛教及文化革新第303-312页
  第二阶段:梁武帝时期第303-312页
   一、梁武帝时期佛教仪式的发展第303-308页
   二、梁武帝时期佛教仪式音乐的发展第308-311页
   三、梁代佛教革新对文学的影响第311-312页
 结语第312-313页
 附表一, 北魏孝文帝朝与南朝交聘情况第313-319页
 附表二, 东魏与梁朝恢复外交后的交聘情况第319-328页
结语第328-334页
参考文献第334-352页
后记第352-355页

论文共3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国古代后妃外戚研究--以二十五史“后妃外戚传”为中心
下一篇:特异性表面结合肽调控稀土纳米材料自噬和毒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