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9页 |
| 绪论 | 第9-18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0-17页 |
| ·歇后语的特点 | 第10-11页 |
| ·歇后语的语义研究 | 第11-14页 |
| ·歇后语的分类研究 | 第14-17页 |
| ·本文的研究价值 | 第17-18页 |
| 第一章 《新华》收录的歇后语的分析 | 第18-25页 |
| ·歇后语的规范化以及《新华》中不规范歇后语的考察 | 第18-21页 |
| ·歇后语的性质 | 第18-19页 |
| ·规范化的歇后语的特征 | 第19页 |
| ·《新华》中不规范的歇后语及其分析 | 第19-21页 |
| ·不规范歇后语产生的原因 | 第21页 |
| ·《新华》中歇后语的意义类型 | 第21-23页 |
| ·语面义和语底义 | 第22页 |
| ·字面意义和规约意义 | 第22页 |
| ·色彩意义 | 第22-23页 |
| ·歇后语的分类 | 第23-25页 |
| ·从歇后语语底意义出发分出的类 | 第24页 |
| ·从歇后语的语底和语面的语义关联方式出发分出的类 | 第24页 |
| ·两种释义模式的归纳 | 第24-25页 |
| 第二章 歇后语语底的规约意义分析 | 第25-44页 |
| ·指称义歇后语的规约意义 | 第26-32页 |
| ·单义的指称义歇后语 | 第26-28页 |
| ·双义的指称义歇后语 | 第28-32页 |
| ·比喻义歇后语的规约意义 | 第32-36页 |
| ·单义的比喻义歇后语 | 第32-34页 |
| ·双义的比喻义歇后语 | 第34-36页 |
| ·形容义的歇后语的规约意义 | 第36-38页 |
| ·单义的形容义歇后语 | 第36-38页 |
| ·双义的形容义歇后语 | 第38页 |
| ·其它类型的歇后语的规约意义 | 第38-42页 |
| ·表示义歇后语 | 第38-39页 |
| ·没有用释义用语的歇后语 | 第39页 |
| ·兼义歇后语的规约意义 | 第39-42页 |
| ·各种释义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从歇后语前后两部分的语义关联来分析其规约意义 | 第44-56页 |
| ·从前后两部分的内在联系对歇后语分出的类型 | 第44-50页 |
| ·句关联 | 第44-45页 |
| ·字词关联 | 第45-50页 |
| ·知识窗中的关于构成方式的释义模式 | 第50-55页 |
| ·谐音型歇后语的构成方式的释义模式 | 第50-51页 |
| ·字词语义双关型歇后语的构成方式的释义模式 | 第51-53页 |
| ·谐音后组合成词、成语、惯用语的歇后语的构成方式的释义模式 | 第53页 |
| ·字词双关后组合成一个词、成语或惯用语的歇后语构成方式的释义模式 | 第53-54页 |
| ·综合型歇后语的释义模式 | 第54页 |
| ·析字的歇后语的构成方式的释义模式 | 第54-55页 |
| ·《新华》对歇后语构成方式的释义的不足 | 第55-56页 |
| 第四章 歇后语的感情色彩意义分析 | 第56-59页 |
| ·色彩意义的概念 | 第56页 |
| ·《新华》中歇后语的感情色彩意义特点 | 第56-57页 |
| ·歇后语感情色彩意义的价值 | 第57-59页 |
| 第五章 歇后语规约意义的形成方式和理解机制 | 第59-67页 |
| ·歇后语语义理据的类型 | 第59-61页 |
| ·歇后语规约意义的形成方式 | 第61-64页 |
| ·歇后语规约意义形成方式分析的理论 | 第61-62页 |
| ·对歇后语的隐喻转喻概念合成分析例析 | 第62-64页 |
| ·歇后语规约意义的理解机制 | 第64-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7页 |
| 结语 | 第67-69页 |
| 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 | 第67-68页 |
| 二、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68页 |
| 三、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68-69页 |
| 参考文献 | 第69-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