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7页 |
ABSTRACT | 第17-20页 |
绪论 | 第20-28页 |
第一章 明前《文心雕龙》接受 | 第28-61页 |
第一节 接受概况 | 第28-49页 |
一 齐梁《文心雕龙》接受 | 第28-32页 |
二 唐代《文心雕龙》接受 | 第32-39页 |
三 宋元《文心雕龙》接受 | 第39-49页 |
第二节 接受价值 | 第49-61页 |
一 对明代接受的意义 | 第49-56页 |
二 对《文心雕龙》传播的影响 | 第56-61页 |
第二章 《文心雕龙》的传播途径与接受方式 | 第61-90页 |
第一节 《文心雕龙》的传播途径 | 第61-69页 |
一 人际传播——人际间的收藏、借阅与传抄 | 第62-66页 |
二 商业传播——流通中的刊刻与印刷 | 第66-69页 |
第二节 《文心雕龙》的接受方式之一:序跋 | 第69-76页 |
一 对《文心雕龙》性质的认识 | 第70-71页 |
二 对全文结构的划分 | 第71-73页 |
三 对“赞”的关注 | 第73-74页 |
四 序跋中的宣传意识 | 第74-76页 |
第三节 《文心雕龙》的接受方式之二:评点 | 第76-90页 |
一 评点的形式 | 第79-81页 |
二 对“以艺论之”的强调 | 第81-86页 |
三 其他特点 | 第86-90页 |
第三章 明代对《文心雕龙》枢纽论的接受 | 第90-119页 |
第一节 枢纽论中的宗经观 | 第90-98页 |
一 《文心雕龙》宗经观的建构 | 第91-95页 |
二 刘勰宗经观的深层思维 | 第95-98页 |
第二节 明前期对宗经思想的接受——以宋濂代表 | 第98-111页 |
一 对“道”的践行 | 第100-104页 |
二 对“经”本体论意义的认同 | 第104页 |
三 对“文”的接受 | 第104-108页 |
四 出入释家以儒为本 | 第108-111页 |
第三节 明代中晚期对宗经观的接受 | 第111-119页 |
一 文论中的宗经观 | 第111-115页 |
二 典籍中的宗经观 | 第115-119页 |
第四章 明代对《文心雕龙》创作论的接受 | 第119-153页 |
第一节 对《文心雕龙》性质的界定 | 第119-124页 |
一 刘勰著书的初衷 | 第119-120页 |
二 接受重心 | 第120-124页 |
第二节 对《文心雕龙》“术”的探求 | 第124-139页 |
一 意象的形成 | 第126-127页 |
二 对“情”的关注 | 第127-134页 |
三 意向的表达 | 第134-139页 |
第三节 《文心雕龙》对明代公文创作的影响 | 第139-146页 |
一 《文心雕龙》中的公文写作 | 第141-143页 |
二 关注《文心雕龙》的原因 | 第143-146页 |
第四节 《文心雕龙》创作论对明代文论的影响—以李维桢为例 | 第146-153页 |
第五章 明代对《文心雕龙》文体论的接受 | 第153-177页 |
第一节 辨体与《文心雕龙》 | 第153-161页 |
一 明代重视辨体的原因 | 第154-155页 |
二 总集对文体论的接受 | 第155-160页 |
三 文笔说 | 第160-161页 |
第二节 通俗文体与《文心雕龙》 | 第161-170页 |
一 《文心雕龙》对“俗”的态度 | 第161-163页 |
二 小说对《文心雕龙》的借鉴 | 第163-168页 |
三 戏曲对《文心雕龙》的借鉴 | 第168-170页 |
第三节 明代对《文心雕龙》骈散兼宗的接受 | 第170-177页 |
一 骈散兼宗与“自然” | 第170-173页 |
二 对骈散兼宗的接受 | 第173-177页 |
第六章 明代对《文心雕龙》知音论的接受 | 第177-191页 |
第一节 对知音论接受的前提 | 第177-181页 |
一 知音论的内容 | 第177-178页 |
二 知音论的特点 | 第178-181页 |
第二节 对知音论接受的重心 | 第181-185页 |
一 对接受主体的重视 | 第181-183页 |
二 对“情”的重视 | 第183-185页 |
第三节 知音论的运用 | 第185-191页 |
一 诗文批评 | 第186-187页 |
二 小说评点 | 第187-191页 |
第七章 接受中的其它问题 | 第191-220页 |
第一节 明代《文心雕龙》接受中的涉佛问题 | 第191-203页 |
一 对刘勰佛家身份的关注 | 第193-198页 |
二 《文心雕龙》与佛学关系 | 第198-203页 |
第二节 明代科举与《文心雕龙》 | 第203-211页 |
一 接受主体的身份特点 | 第203-205页 |
二 接受者的科举背景 | 第205-211页 |
第三节 明代对《文心雕龙》涉梦问题的研究 | 第211-220页 |
一 对梦境真实性和神秘性的建构 | 第212-215页 |
二 梦与创作动机的关系 | 第215-220页 |
余论 | 第220-232页 |
第一节 明代《文心雕龙》接受繁荣的原因 | 第220-224页 |
第二节 《文心雕龙》对明代诗学进程的影响 | 第224-228页 |
第三节 明代接受对清代研究的意义 | 第228-232页 |
附表一 | 第232-233页 |
附表二 | 第233-242页 |
参考书目 | 第242-248页 |
致谢 | 第248-24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249-250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2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