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2页 |
1. 鲟鱼简介 | 第9页 |
2. 鱼类的游泳能力研究进展 | 第9-11页 |
·鱼类的游泳能力 | 第9-10页 |
·鱼类游泳能力的测定方法 | 第10-11页 |
3. 几何形态测量及其在鱼类上的应用 | 第11-18页 |
·传统形态测量学 | 第11-14页 |
·多元分析法(multivariate analysis) | 第11-12页 |
·桁架网络法(truss network) | 第12-14页 |
·几何形态测量 | 第14-18页 |
·常见几何形态测量方法 | 第14-15页 |
·标记点数据分析过程 | 第15-17页 |
·几何方法的优势 | 第17-18页 |
4. 鱼类形态对游泳能力的影响 | 第18-21页 |
·鱼类形态对游泳的力学功能 | 第18-20页 |
·偶鳍形态的力学功能 | 第18-19页 |
·奇鳍形态的力学功能 | 第19-20页 |
·体型的力学功能 | 第20页 |
·鱼类形态与游泳能力的关系 | 第20-21页 |
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1-22页 |
第二章 中华鲟、西伯利亚鲟游泳能力的比较 | 第22-29页 |
1. 引言 | 第2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实验鱼 | 第22-23页 |
·实验设备 | 第23-24页 |
·游泳测试 | 第24-25页 |
·数据分析 | 第25页 |
3. 实验结果 | 第25-26页 |
4. 讨论 | 第26-29页 |
第三章 不同方法比较中华鲟、西伯利亚鲟侧视形态 | 第29-38页 |
1. 引言 | 第29-3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实验鱼 | 第30页 |
·形态采集 | 第30页 |
·数据分析 | 第30-32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0-31页 |
·相对扭曲分析 | 第31-32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2-35页 |
4. 讨论 | 第35-38页 |
第四章 中华鲟、西伯利亚鲟侧视形态与游泳能力的关系 | 第38-44页 |
1. 引言 | 第38-3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9页 |
·实验鱼 | 第39页 |
·数据分析 | 第39页 |
3. 实验结果 | 第39-41页 |
·种内形态变化 | 第39-40页 |
·形态与有氧游泳能力之间的关系 | 第40-41页 |
4. 讨论 | 第41-44页 |
第五章 中华鲟、西伯利亚鲟体型流线性的比较 | 第44-48页 |
1. 引言 | 第44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6页 |
·实验鱼 | 第44页 |
·数据分析 | 第44-46页 |
3. 实验结果 | 第46-47页 |
4. 讨论 | 第47-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62页 |
附录 | 第62-63页 |
致谢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