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中文文摘 | 第4-8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第一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的作者、成书时间、音系性质简介 | 第10-11页 |
第二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在国内外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3页 |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的学术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等韵图经》与《音泭》声母系统比较研究 | 第14-46页 |
第一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的编排体例 | 第14-16页 |
第二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的声母对照 | 第16-21页 |
第三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知、庄、章三组分合情况 | 第21-31页 |
第四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中的尖团音问题 | 第31-37页 |
第五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中全浊声母字的处理问题 | 第37-42页 |
第六节 从《等韵图经》与《音泭》的对比中看17-19世纪北京声母系统的演变 | 第42-46页 |
第二章 《等韵图经》与《音泭》韵母系统比较研究 | 第46-92页 |
第一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的阴声韵比较研究 | 第46-73页 |
第二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的阳声韵比较研究 | 第73-83页 |
第三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的入声韵比较研究 | 第83-87页 |
第四节 从《等韵图经》与《音泭》的对比中看17-19世纪北京韵母系统的演变 | 第87-92页 |
第三章 《等韵图经》与《音泭》声调系统比较研究 | 第92-102页 |
第一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关于平分阴阳的具体界定 | 第92-95页 |
第二节 关于《等韵图经》与《音泭》的入声归属问题 | 第95-99页 |
第三节 从《等韵图经》与《音泭》的对比中看17-19世纪北京声调系统的演变 | 第99-102页 |
第四章 《等韵图经》、《音泭》与普通话音系比较研究 | 第102-118页 |
第一节 声母系统比较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韵母系统比较 | 第104-112页 |
第三节 声调系统比较 | 第112-118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18-126页 |
第一节 四百年来北京音系演变轨迹及其规律 | 第118-120页 |
第二节 《等韵图经》与《音泭》音值拟测 | 第120-122页 |
第三节 思考17-19世纪北京语音与明末清初官话的关系 | 第122-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0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30-132页 |
致谢 | 第132-134页 |
个人简历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