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6页 |
| 目录 | 第6-8页 |
| 前言 | 第8-10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0-23页 |
| 1. 共情鸿沟的内涵 | 第10-15页 |
| ·共情鸿沟的渊源 | 第10页 |
| ·共情鸿沟的定义 | 第10-11页 |
| ·共情鸿沟与其它相关概念的比较 | 第11-12页 |
| ·共情鸿沟的种类 | 第12-15页 |
| 2 共情鸿沟的研究范式 | 第15-17页 |
| 3 共情鸿沟的影响因素 | 第17-20页 |
| ·情绪状态 | 第17-19页 |
| ·观点采择 | 第19-20页 |
| ·情境因素 | 第20页 |
| 4 共情鸿沟的内在机制 | 第20-21页 |
| ·记忆约束论(memory-constraint-based explanation) | 第20-21页 |
| ·反思朝向论(reflective orientation) | 第21页 |
| ·两阶段判断模型(dual judgment model) | 第21页 |
| 5 共情鸿沟与助人行为的关系 | 第21-23页 |
| 第二部分 问题提出和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3-27页 |
| 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23-2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23-24页 |
|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 2 研究的总体思路 | 第25-27页 |
| ·总体思路 | 第25-26页 |
| ·研究假设 | 第26-27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27-41页 |
| 1 研究一 社会痛觉范式下情绪状态对评估他人痛觉的影响 | 第27-34页 |
| ·研究目的 | 第27页 |
| ·研究方法 | 第27-30页 |
| ·结果 | 第30-31页 |
| ·讨论 | 第31-34页 |
| 2 研究二 社会痛觉范式下观点采择对评估他人痛觉的影响 | 第34-41页 |
| ·研究目的 | 第34页 |
| ·研究方法 | 第34-36页 |
| ·结果 | 第36-38页 |
| ·讨论 | 第38-41页 |
| 第四部分 总讨论 | 第41-46页 |
| 1 社会痛觉范式下的共情鸿沟效应 | 第41-42页 |
| 2 社会痛觉共情鸿沟的内在机制 | 第42-43页 |
| 3 社会痛觉共情鸿沟的消除策略及对教育的启示 | 第43-44页 |
| 4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44页 |
| 5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44-46页 |
| ·本研究的不足 | 第44-45页 |
| ·本研究的展望 | 第45-46页 |
| 第五部分 结论 | 第46-47页 |
| 参考文献 | 第47-53页 |
| 附录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