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生物质能源概述 | 第10-11页 |
·秸秆资源的利用现状 | 第11-12页 |
·秸秆的预处理 | 第12-15页 |
·秸秆预处理的作用 | 第12页 |
·秸秆预处理的方法 | 第12-15页 |
·纤维素降解菌群降解秸秆纤维素的研究 | 第15-16页 |
·微生物降解纤维素机理 | 第15页 |
·纤维素降解菌群 | 第15-16页 |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研究内容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秸秆化学法预处理试验 | 第17-30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原料 | 第17页 |
·化学预处理试剂 | 第17页 |
·仪器设备 | 第17-18页 |
·化学预处理试验设计与操作方法 | 第18-19页 |
·秸秆三素含量的测定方法 | 第19-20页 |
·40 目秸秆化学预处理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23页 |
·40 目秸秆稀H_2O_4 溶液预处理效果 | 第20-21页 |
·40 目秸秆稀NaOH 溶液预处理效果 | 第21-23页 |
·小结 | 第23页 |
·60 目秸秆稀NaOH 溶液预处理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3-26页 |
·60 目秸秆稀NaOH 溶液预处理试验 | 第23-24页 |
·60 目秸秆稀NaOH 溶液预处理效果 | 第24-26页 |
·秸秆预处理前后木质成分结构分析 | 第26-29页 |
·40 目秸秆化学预处理前后木质成分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26-28页 |
·60 目秸秆化学预处理前后木质成分结构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28-29页 |
·化学法预处理试验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菌群降解未处理秸秆还原性葡萄糖量变化趋势 | 第30-39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菌群 | 第30页 |
·液态培养基 | 第30-31页 |
·试剂 | 第31页 |
·试验仪器 | 第31页 |
·菌群降解试验设计 | 第31-32页 |
·还原性葡萄糖降解率的计算方法 | 第32页 |
·菌群降解40 目未处理秸秆液体培养基中葡萄糖量变化情况 | 第32-36页 |
·同温度不同降解菌群降解条件下降解液中还原性葡萄糖量变化 | 第32-35页 |
·同降解菌群条件下不同降解体系中还原性葡萄糖量变化 | 第35-36页 |
·菌群降解60 目未处理秸秆液体培养基中葡萄糖量变化情况 | 第36-39页 |
·同温度不同降解菌群条件下降解液中还原性葡萄糖量变化 | 第36-38页 |
·同降解菌群条件下不同降解体系中还原性葡萄糖量变化 | 第38-39页 |
第四章 化学预处理后秸秆作为碳源的菌群降解试验条件探索 | 第39-50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9-41页 |
·菌群 | 第39页 |
·降解秸秆纤维素产糖液态培养基 | 第39-40页 |
·试验方法 | 第40页 |
·菌群降解秸秆纤维素产糖率的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40 目预处理后秸秆菌群降解产糖试验结果分析 | 第41-45页 |
·同温度不同降解菌群条件下降解液中还原性葡萄糖量变化 | 第41-44页 |
·同降解菌群不同降解体系中还原性葡萄糖量变化 | 第44-45页 |
·60 目预处理后秸秆菌群降解产糖试验结果分析 | 第45-50页 |
·同温度不同降解菌群条件下降解液中还原性葡萄糖量变化 | 第45-48页 |
·同降解菌群不同降解体系中还原性葡萄糖量变化 | 第48-50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0-54页 |
·结论 | 第50-53页 |
·秸秆化学预处理试验结论 | 第50-51页 |
·微生物菌群降解秸秆试验结论 | 第51-52页 |
·总结 | 第52-53页 |
·展望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