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官僚阶层伦理观念与社会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5页 |
中文文摘 | 第5-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 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二、 学术史回顾 | 第14-20页 |
三、 论文内容和思路简介 | 第20-24页 |
第一章 功业与恩义——西汉初年的伦理之基 | 第24-48页 |
第一节 大丈夫观念与功业思想 | 第26-37页 |
一、 秦汉之际的大丈夫观念 | 第26-31页 |
二、 功业分封思想 | 第31-37页 |
第二节 恩义关系中的刘邦与异姓诸侯王 | 第37-48页 |
一、 异姓诸侯王的恩义与王业观念 | 第38-42页 |
二、 帝业与家天下 | 第42-48页 |
第二章 白马之盟与西汉初期的官员伦理 | 第48-66页 |
第一节 “白马之盟”与西汉初年官员的伦理定位 | 第50-55页 |
第二节 西汉初年官员价值取向的确立 | 第55-59页 |
第三节 “白马之盟”与西汉政治体制的建立 | 第59-66页 |
第三章 专制主义下的官僚伦理 | 第66-98页 |
第一节 渐行渐远的君臣关系——文景时期的官僚伦理 | 第66-79页 |
一、 功臣与社稷臣的警醒 | 第67-71页 |
二、 军功集团主导下的清静无为与推重“长者” | 第71-79页 |
第二节 皇权趋附中的能吏——武帝时期的官员伦理 | 第79-87页 |
一、 功利思想与注重时务的价值观念 | 第80-82页 |
二、 皇权的趋附下的官僚伦理 | 第82-87页 |
第三节 从麒麟阁功臣看昭宣时期的官员伦理 | 第87-97页 |
一、 恪守臣位的权臣 | 第88-92页 |
二、 良吏与麒麟阁功臣 | 第92-97页 |
小结 | 第97-98页 |
第四章 经学影响下的官僚伦理 | 第98-126页 |
第一节 切入现实政治的西汉经学 | 第98-105页 |
一、 经学之定于一尊 | 第98-100页 |
二、 从缘饰到并治 | 第100-103页 |
三、 切入现实政治的经学 | 第103-105页 |
第二节 经学影响下的官僚伦理 | 第105-114页 |
一、 权威崇拜下的官僚伦理角色 | 第106-110页 |
二、 经世致用与谏议之风 | 第110-114页 |
第三节 士大夫的政治价值与王莽代汉 | 第114-124页 |
一、 阴阳灾异学说与士大夫的天道观 | 第114-118页 |
二、 天命维德 | 第118-124页 |
小结 | 第124-126页 |
第五章 西汉地方官员与民众关系探析 | 第126-164页 |
第一节 皇权宰制下的吏民关系——酷吏与豪族 | 第130-141页 |
一、 西汉豪族势力的发展 | 第131-135页 |
二、 酷吏的伦理定位 | 第135-141页 |
第二节 循吏与泛血缘文化中的吏民关系 | 第141-150页 |
一、 循吏的伦理定位 | 第143-145页 |
二、 伦理和谐与良性社会 | 第145-147页 |
三、 吏民关系的泛血缘化 | 第147-150页 |
第三节 西汉时期的侠官 | 第150-159页 |
一、 以“义”相合的侠官和布衣游侠 | 第152-154页 |
二、 皇权秩序中的侠官 | 第154-159页 |
第四节 君、官、民的伦理定位 | 第159-164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164-168页 |
参考文献 | 第168-178页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178-180页 |
致谢 | 第180-182页 |
个人简历 | 第18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