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本课题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模糊控制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10-11页 |
·现场总线(PROFIBUS)的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基于现场总线(PROFIBUS)的模糊控制器的研究进展 | 第13-14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控制器的总体方案设计 | 第15-24页 |
·控制器总体结构的设计 | 第15-16页 |
·控制算法的选择 | 第16-18页 |
·现场总线(PROFIBUS)通信原理 | 第18-23页 |
·PROFIBUS 总线协议结构 | 第19-22页 |
·主-从站传输过程 | 第22-23页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第3章 控制器的硬件设计 | 第24-40页 |
·控制器系统核心器件的选择 | 第24-27页 |
·控制器芯片 S3C2440 | 第24-25页 |
·控制器的 PROFIBUS 协议转换芯片 SPC3 | 第25-27页 |
·CPU 的外围电路设计 | 第27页 |
·A/D 输入电路的设计 | 第27-29页 |
·前端信号采集部分 | 第27-28页 |
·模数转换部分 | 第28-29页 |
·D/A 输出电路的设计 | 第29-30页 |
·总线接口电路的设计 | 第30-33页 |
·SPC3 的存储器分配 | 第30-31页 |
·SPC3 中断源介绍 | 第31-32页 |
·SPC3 与 S3C2440 接口设计 | 第32-33页 |
·开关量输入输出电路的设计 | 第33-35页 |
·自检与报警电路设计 | 第35-36页 |
·LCD 触摸屏显示电路设计 | 第36-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4章 带有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模糊控制算法 | 第40-52页 |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介绍 | 第40-43页 |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产生 | 第40页 |
·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一般形式和基本性质 | 第40-43页 |
·带有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模糊控制算法 | 第43-46页 |
·加入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模糊控制算法的特点 | 第43页 |
·加入非线性跟踪-微分器的模糊控制器的工作原理 | 第43-45页 |
·模糊控制的在线调整 | 第45-46页 |
·双输入单输出系统模糊控制器的设计过程 | 第46-51页 |
·确定模糊控制器的结构 | 第46页 |
·建立模糊控制规则 | 第46-48页 |
·确定模糊变量的赋值表 | 第48-49页 |
·建立模糊控制表 | 第49-51页 |
·本章小结 | 第51-52页 |
第5章 控制器的软件系统设计 | 第52-73页 |
·LINUX 系统的编程原理 | 第52-53页 |
·驱动程序开发设计 | 第53-66页 |
·LCD 显示驱动程序的设计 | 第54-56页 |
·SPC3 与微处理器接口电路软件设计 | 第56-61页 |
·A/D 驱动程序 | 第61-64页 |
·D/A 驱动程序 | 第64-66页 |
·应用程序的开发设计 | 第66-72页 |
·人机界面设计 | 第66-68页 |
·自检程序的设计 | 第68-69页 |
·对控制算法的软件设计 | 第69-72页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实验和总结 | 第73-81页 |
·Matlab 仿真证明带有跟踪-微分器的模糊控制算法的优越性 | 第73-74页 |
·控制器的 PROFIBUS 总线通信测试 | 第74-79页 |
·实验总结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81-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