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建筑结构论文--金属结构论文--钢结构论文

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35页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4页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4-26页
     ·传统钢框架梁柱连接及其震害原因分析第14-17页
     ·新型延性梁柱连接抗震性能研究第17-23页
     ·新型连接钢框架整体抗震性能研究第23-26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第26-28页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技术路线第27-28页
 参考文献第28-35页
第二章 梁端翼缘扩大型梁柱连接抗震性能试验研究第35-65页
   ·结构抗震试验方法第35-36页
   ·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试件试验方案第36-47页
     ·梁柱连接试件设计与制作第36-38页
     ·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参数拟定第38-41页
     ·加载装置及加载程序第41-44页
     ·参数量测方案第44-46页
     ·原材料性能试验第46-47页
   ·拟静力试验结果及分析第47-63页
     ·变形破坏形态第47-52页
     ·滞回性能和强度退化第52-56页
     ·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第56-58页
     ·塑性变形和塑性铰位置第58-59页
     ·承载能力和延性系数第59-60页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第60-61页
     ·应力传递分析第61-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65页
第三章 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第65-88页
   ·有限元分析法基本原理第65-66页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66-71页
     ·材料参数的取定第66-67页
     ·单元及网格划分第67页
     ·边界条件及加载第67-68页
     ·非线性分析问题及破坏准则第68-70页
     ·求解设定第70-71页
   ·有限元计算结果及分析第71-84页
     ·破坏形态第71-73页
     ·滞回曲线和强度退化第73-75页
     ·骨架曲线和刚度退化第75-77页
     ·应力传递分析第77-79页
     ·加强参数敏感性分析第79-84页
   ·本章小结第84-85页
 参考文献第85-88页
第四章 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钢框架拟动力试验研究第88-107页
   ·拟动力试验方法第88-94页
     ·拟动力试验基本原理第88-90页
     ·拟动力试验数值积分方法第90-92页
     ·拟动力试验流程第92-93页
     ·拟动力试验误差及控制措施第93-94页
   ·钢框架试件设计与制作第94-95页
   ·试验系统与设备第95-97页
     ·试验加载系统第95-96页
     ·拟动力试验控制系统第96页
     ·试验数据采集设备第96-97页
   ·结构参数确定第97-98页
     ·原材料试验第97页
     ·试验参数确定第97-98页
   ·地震波的选取第98-100页
     ·地震波的选择原则第98-99页
     ·试验地震波的调整第99-100页
   ·拟动力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00-103页
     ·楼层位移第100-101页
     ·基底剪力第101-103页
     ·滞回曲线第103页
   ·本章小结第103-104页
 参考文献第104-107页
第五章 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钢框架拟静力试验研究第107-119页
   ·拟静力试验方案第107-108页
     ·加载制度第107-108页
     ·试验控制要点第108页
   ·拟静力试验结果及分析第108-117页
     ·变形破坏过程第108-110页
     ·滞回曲线第110-112页
     ·骨架曲线第112-113页
     ·结构性能参数第113-114页
     ·刚度、强度退化特征第114-115页
     ·应变分布规律第115-116页
     ·耗能能力第116-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页
 参考文献第117-119页
第六章 梁端翼缘扩大型连接钢框架抗震性能有限元分析第119-136页
   ·模型框架设计第119页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119-120页
     ·材料参数的选取第119页
     ·有限元模型第119-120页
   ·地震时程分析第120-122页
     ·时程分析法基本原理第120-122页
     ·地震波的选择第122页
   ·弹塑性循环加载制度的确定第122-123页
   ·弹性时程分析结果第123-124页
     ·结构位移响应第123-124页
     ·基底剪力第124页
   ·弹塑性循环荷载分析结果第124-127页
     ·破坏形态第124-125页
     ·骨架曲线第125-126页
     ·耗能能力第126-127页
     ·结构性能指标第127页
   ·塑性铰位置的影响分析第127-134页
     ·弹塑性循环荷载分析结果第128-131页
     ·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第131-134页
   ·本章小结第134-135页
 参考文献第135-136页
第七章 结论第136-139页
   ·本文主要结论第136-137页
   ·值得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37-139页
致谢第139-14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1页

论文共14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中东北部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下一篇:秀宁隧道出口段糜棱岩工程特性及其注浆加固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