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东北部地区须家河组储层发育主控因素分析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前言 | 第10-15页 |
| ·选题依据及研究目的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第10-11页 |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 ·完成工作量 | 第12-13页 |
| ·主要认识与成果 | 第13-15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简况 | 第15-21页 |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5页 |
| ·区域构造背景 | 第15-17页 |
| ·区域地层特征 | 第17-21页 |
| ·纵向地层序列 | 第17页 |
| ·须家河组地层特征 | 第17-20页 |
| ·须家河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特征 | 第20-21页 |
| 第3章 沉积相特征 | 第21-56页 |
| ·沉积背景 | 第21页 |
| ·物源分析 | 第21-22页 |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22-28页 |
| ·岩性标志 | 第23页 |
| ·沉积构造标志 | 第23-25页 |
| ·测井相标志 | 第25-28页 |
| ·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 第28-33页 |
| ·沉积相类型 | 第28-32页 |
| ·沉积相模式 | 第32-33页 |
| ·沉积微相剖面发育特征 | 第33-46页 |
| ·须二段沉积微相剖面特征 | 第34-38页 |
| ·须四段沉积微相剖面特征 | 第38-42页 |
| ·须六段沉积微相剖面特征 | 第42-46页 |
| ·沉积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6-56页 |
| ·须二段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46-50页 |
| ·须四段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0-53页 |
| ·须六段沉积微相平面展布特征 | 第53-56页 |
| 第4章 储层基本特征 | 第56-90页 |
|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56-64页 |
| ·骨架颗粒成分特征 | 第56页 |
| ·岩石类型特征 | 第56-64页 |
| ·储层成岩作用特征 | 第64-69页 |
| ·成岩作用类型 | 第64-66页 |
| ·成岩作用序列及模式 | 第66-69页 |
| ·储层孔隙特征 | 第69-72页 |
| ·储层物性及孔隙发育特征 | 第72-78页 |
| ·须二段物性特征及岩石孔隙特征 | 第72-74页 |
| ·须四段物性特征及岩石孔隙特征 | 第74-76页 |
| ·须六段物性特征及岩石孔隙特征 | 第76-78页 |
| ·储层裂缝发育特征 | 第78-90页 |
| ·须家河组裂缝常规测井解释 | 第78-84页 |
| ·龙岗营山地区须家河组裂缝成像测井解释 | 第84-87页 |
| ·龙岗地区裂缝相干解释 | 第87-90页 |
| 第5章 储层发育主控因素与有利区预测 | 第90-101页 |
| ·储层发育的控制因素分析 | 第90-96页 |
| ·沉积相控制储层发育 | 第90页 |
| ·成岩作用控制储层物性 | 第90-94页 |
| ·裂缝控制储层发育 | 第94-96页 |
| ·优质储层成因模式 | 第96-97页 |
| ·储层发育的有利区带 | 第97-101页 |
| ·须二段有利储层预测 | 第97-98页 |
| ·须四段有利储层预测 | 第98页 |
| ·须六段有利储层预测 | 第98-101页 |
| 结论 | 第101-103页 |
| 致谢 | 第103-10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4-10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107-108页 |
| 图版 | 第108-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