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前言 | 第8-10页 |
资料与方法 | 第10-14页 |
1 临床资料 | 第10-13页 |
·研究对象 | 第10页 |
·一般资料 | 第10页 |
·病例诊断标准 | 第10-11页 |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1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1-12页 |
·分组方法 | 第12页 |
·筛选情况 | 第12-13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治疗方法 | 第13页 |
·实验室方法 | 第13页 |
·统计方法 | 第13-14页 |
结果 | 第14-17页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 | 第14页 |
2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第14-15页 |
3 ACT评分比较 | 第15页 |
4 两组综合疗效评定 | 第15页 |
5 中医辨证分型的疗效分析 | 第15-16页 |
6 两组间白介素-5(IL-5)、血栓素B2(TXB2)浓度比较(x|-±S) | 第16页 |
7 两组治疗前后FEV1%pre、FEV1/FVC、PEF%pre的比较(x|-±S) | 第16-17页 |
讨论 | 第17-25页 |
1 中医对支气管哮喘的认识 | 第17-19页 |
2 现代医学对哮喘的认识 | 第19-20页 |
3 哮喘与IL-5、TXB2之间的关系 | 第20-21页 |
4 哮喘患者肺功能的变化 | 第21-22页 |
5 中医药对肺功能、细胞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6 穴位经皮给药的可能作用机理 | 第23-24页 |
7 穴位经皮给药的前景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致谢 | 第26-27页 |
参考文献 | 第27-31页 |
综述 | 第3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6-39页 |
附录 | 第39-4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45页 |
导师评阅表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