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目录 | 第10-14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14-46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4-17页 |
(一) 农村教育备受关注 | 第14-15页 |
(二) 个人研究取向 | 第15-16页 |
(三)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16-17页 |
二、研究现状 | 第17-24页 |
(一) 定量分析 | 第17-20页 |
(二) 定性分析 | 第20-24页 |
三、研究对象 | 第24-40页 |
(一) 为什么是乡镇 | 第24-26页 |
(二) 为什么是苏镇 | 第26-40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40-46页 |
(一) 实地研究 | 第41-42页 |
(二) 文献研究 | 第42-43页 |
(三) 问卷调查 | 第43-46页 |
第二章 背景与政策 | 第46-71页 |
一、背景分析 | 第46-59页 |
(一) 现代化与城镇化 | 第46-51页 |
(二) 农村人口与学校生源 | 第51-56页 |
(三) 公平与效率之争 | 第56-59页 |
二、政策影响 | 第59-65页 |
(一) 扶持新式学堂的政策 | 第59-60页 |
(二) 普及小学教育的政策 | 第60-61页 |
(三)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 | 第61页 |
(四) 学校危房改造的政策 | 第61-63页 |
(五) 基于税费改革的政策 | 第63-64页 |
(六) 教育均衡发展的政策 | 第64-65页 |
三、学校布局调整的逻辑 | 第65-71页 |
(一) 实践的逻辑 | 第65-67页 |
(二) 政策的逻辑 | 第67-69页 |
(三) 两种逻辑的关系 | 第69-71页 |
第三章 利益与博弈 | 第71-91页 |
一、利益与利益主体 | 第71-74页 |
(一) 利益、个人利益与共同利益 | 第71-72页 |
(二) 利益主体及其分类 | 第72-74页 |
二、利益博弈与学校布局 | 第74-78页 |
(一) 利益博弈的条件基本形成 | 第74-75页 |
(二) 利益博弈在教育中的诸多表现 | 第75-77页 |
(三) 学校布局中的利益博弈: 方法论的视角 | 第77-78页 |
三、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 第78-91页 |
(一) 利益主体 | 第78-87页 |
(二) 利益表达 | 第87-89页 |
(三) 博弈形式 | 第89-91页 |
第四章 小学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 第91-124页 |
一、新与旧的利益博弈: 建国前之教育基础 | 第91-95页 |
(一) 与风沙和恶政的抗争 | 第91-92页 |
(二) 相对孱弱的私塾教育 | 第92页 |
(三) 早期新式学校的创立 | 第92-95页 |
二、争妍斗奇可圈点: 村办学校迅速兴起 | 第95-102页 |
(一) 办学重心下移,学校激增形式多样 | 第95-96页 |
(二) 师资力量短缺,民办教师强力撑持 | 第96-101页 |
(三) 素质教育可堪称,急功冒进遭功篑 | 第101-102页 |
三、天时不如地利:20世纪80年代的小学布局 | 第102-106页 |
(一) 普及小学教育,学校遍布各村 | 第103-104页 |
(二) 村民集资办学,节衣缩食争先 | 第104-105页 |
(三) 村办学校顶峰,资金不足衰退 | 第105-106页 |
四、地利不如人和: "普九"期间的小学布局 | 第106-117页 |
(一) 建设标准提高,多方筹资迁建 | 第107-108页 |
(二) 分级管理体制,乡财不堪重负 | 第108-109页 |
(三) 办学实力消长,少数脱颖而出 | 第109-112页 |
(四) 选择样板示范,多方利益博弈 | 第112-117页 |
五、天时愆伏亦难违: "普九"后的小学布局 | 第117-124页 |
(一) 外部环境变化,村小举步维艰 | 第118-121页 |
(二) 顺应潮流调整,村小数量骤减 | 第121-122页 |
(三) 调整遭遇瓶颈,规划陷入僵局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初中学校布局调整中的利益博弈 | 第124-143页 |
一、联办初中迅速兴起,利益博弈自此而生 | 第124-126页 |
(一) 常征村联中及当时的布局 | 第124-126页 |
(二) 学校迁建中的利益博弈 | 第126页 |
二、初次合并焕然一新,管理落后生源流失 | 第126-130页 |
(一) 办学条件得以改善,管理水平依然滞后 | 第127-128页 |
(二) 学生流失严重,常征村重办中学 | 第128-130页 |
三、再次合并难挽狂澜,县城中学发展迅猛 | 第130-139页 |
(一) 为了"普九"验收,教育资源再被整合 | 第130-133页 |
(二) 县城中学发展迅猛,苏镇中学有巢无凤 | 第133-138页 |
(三) 初中毕业只为文凭,由此死灰亦可复燃 | 第138-139页 |
四、办学地位得以巩固,未来发展反更彷徨 | 第139-143页 |
(一) 常魏之争异常激烈,魏村痛失发展契机 | 第139-141页 |
(二) 村办中学渐失优势,彷徨之中勉力前行 | 第141-143页 |
第六章 私立学校的兴起 | 第143-160页 |
一、第四中学: 无可奈何花落去 | 第143-147页 |
(一) 办学历史及招生制度 | 第143-145页 |
(二) 撤并原因及撤并程序 | 第145-146页 |
(三) 往事如烟,学子戚戚 | 第146-147页 |
二、万隆学校: 似曾相识燕归来 | 第147-153页 |
(一) 异地迁入,倾首拭目 | 第147-148页 |
(二) 生存环境,喜忧参半 | 第148-149页 |
(三) 特色办学,迅速崛起 | 第149-153页 |
三、校地关系: 鲶入鱼群起波澜 | 第153-160页 |
(一) 生源竞争更加激烈 | 第153-155页 |
(二) 师资流动日益频繁 | 第155-157页 |
(三) 学区规模明显缩水 | 第157-158页 |
(四) 公办初中压力日增 | 第158-160页 |
第七章 目标、逻辑与布局 | 第160-180页 |
一、新旧体制更替 | 第160-165页 |
(一) 目标与逻辑: 破旧立新,加强控制与乱世求生 | 第160-163页 |
(二) 学校布局:从沿海城市向内地农村逐步展开 | 第163-165页 |
二、普及小学教育 | 第165-169页 |
(一) 目标与逻辑: 立足扫盲,广设学校与读书识字 | 第165-168页 |
(二) 学校布局: 村办为主,遍地开花 | 第168-169页 |
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 第169-175页 |
(一) 目标与逻辑: 普九验收,竞相达标与权衡择校 | 第170-173页 |
(二) 学校布局: 校际差距逐步拉大 | 第173-175页 |
四、后"普九"时代 | 第175-180页 |
(一) 目标与逻辑: 均衡发展,调整布局与质疑梦想 | 第175-178页 |
(二) 学校布局: 向城市集中与重新洗牌 | 第178-180页 |
第八章 可能、反思与抉择 | 第180-232页 |
一、苏镇学校布局的几种可能 | 第180-207页 |
(一) 苏镇学校布局: 基于实证调研的现状分析 | 第180-193页 |
(二) 苏镇小学布局的几种可能 | 第193-198页 |
(三) 苏镇初中布局的几种可能 | 第198-207页 |
二、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 第207-222页 |
(一) 村小要不要撤并 | 第207-214页 |
(二) 初中要不要进城 | 第214-218页 |
(三) 目标定位要不要"为农" | 第218-222页 |
三、抉择: 站在历史的高度 | 第222-232页 |
(一) 让农村的孩子看到希望 | 第222-225页 |
(二) 让农村的孩子热爱农村 | 第225-227页 |
(三) 构建城乡和谐的学校生态系统 | 第227-232页 |
附录 | 第232-253页 |
附录1. 调查问卷 | 第232-239页 |
附录2. 相关图表 | 第239-253页 |
图9.1 夏津县小学学校分布图(1985年) | 第239页 |
图9.2 夏津县中等学校分布图(1985年) | 第239-240页 |
表9.1 夏津县户数、人口统计表(明初至建国前) | 第240-241页 |
表9.2 夏津县人口自然变动情况表(1949-2008年) | 第241-243页 |
表9.3 夏津县中小学教师数量变化情况(1949-1985年) | 第243-244页 |
表9.4 山东省小学教育发展情况表(1978-2007年) | 第244-245页 |
表9.5 山东省初中教育发展情况表(1978-2007年) | 第245-246页 |
表9.6 德州地区小学概况统计表(1949-1985年) | 第246-247页 |
表9.7 德州地区普通中学概况统计表(1949-1985年) | 第247-248页 |
表9.8 德州地区各级各类学校专职教师数(1977-1985年) | 第248-249页 |
表9.9 历年夏津县小学发展概况(1985-2007年) | 第249-250页 |
表9.10 历年夏津县初中发展概况(1985-2007年) | 第250-251页 |
表9.11 历年夏津县高中发展概况(1985-2007年) | 第251-252页 |
表9.12 苏镇各村户数、人口及土地面积(2004年) | 第252-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253-272页 |
著作类 | 第253-256页 |
中文期刊类 | 第256-263页 |
学位论文类 | 第263页 |
政策文件类 | 第263-268页 |
史志年鉴类 | 第268-269页 |
报刊类 | 第269-270页 |
电子文献类 | 第270页 |
外文类 | 第270-272页 |
后记 | 第272-2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