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5页 |
绪论 | 第15-32页 |
一、三阶层犯罪构成体系下的犯罪分类介绍及评议 | 第16-20页 |
二、我国刑法学界对犯罪分类的介绍及评议 | 第20-25页 |
三、我国犯罪构成体系下的犯罪分类 | 第25-31页 |
四、结语 | 第31-32页 |
第一章 危险犯概述 | 第32-63页 |
第一节 论我国刑法危险犯的危险 | 第32-38页 |
一、我国刑法危险犯"危险"的含义 | 第32-35页 |
二、危险的判断方法 | 第35-38页 |
第二节 我国刑法危险犯的概念及危险分类 | 第38-57页 |
一、危险犯概念观点介绍 | 第38-39页 |
二、必要的理论前提——刑法分则的立法模式 | 第39-43页 |
三、危险犯概念的评议 | 第43-44页 |
四、危险犯概念的确立 | 第44-45页 |
五、危险犯相关问题探讨 | 第45-51页 |
六、危险犯危险的分类 | 第51-57页 |
第三节 我国刑法危险犯与德、日刑法危险犯的区分 | 第57-63页 |
一、成立的基础不同 | 第58-59页 |
二、分类标准不同 | 第59页 |
三、成立的范围不同 | 第59-61页 |
四、功能不同 | 第61-62页 |
五、结语 | 第62-63页 |
第二章 危险犯的类型 | 第63-103页 |
第一节 具体危险犯 | 第63-81页 |
一、我国刑法中的具体危险犯的特征 | 第63-64页 |
二、具体危险犯的立法理由 | 第64-69页 |
三、具体危险犯的成立范围 | 第69-71页 |
四、我国刑法具体危险犯"危险"的判断 | 第71-77页 |
五、评2009年两高关于生产、销售假药罪司法解释 | 第77-81页 |
第二节 抽象危险犯 | 第81-103页 |
一、我国抽象危险犯的立法特征 | 第82-83页 |
二、我国抽象危险犯的立法理由 | 第83-90页 |
三、抽象危险犯的存在范围 | 第90-96页 |
四、抽象危险犯与其它行为类型的区分 | 第96-103页 |
第三章 危险犯的犯罪形态 | 第103-143页 |
第一节 危险犯是否具有未完成形态 | 第103-115页 |
一、观点介绍 | 第103-106页 |
二、学说评议 | 第106-113页 |
三、危险犯应存在未完成形态 | 第113-115页 |
第二节 危险犯的既遂 | 第115-133页 |
一、犯罪既遂标准的学说介绍 | 第115-117页 |
二、学说评议 | 第117-118页 |
三、犯罪既遂的认定标准——实质的犯罪构成要件说提倡 | 第118-123页 |
四、危险犯既遂的认定 | 第123-124页 |
五、危险犯与实害犯未遂形态的区分 | 第124-133页 |
第三节 危险犯的未遂 | 第133-136页 |
一、学说介绍 | 第133-135页 |
二、学说评议 | 第135页 |
三、我国刑法危险犯的未遂形态 | 第135-136页 |
第四节 危险犯的中止 | 第136-143页 |
一、学说介绍 | 第136-138页 |
二、学说评议 | 第138-139页 |
三、问题的症结 | 第139-140页 |
四、危险状态出现后的中止问题 | 第140-143页 |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危险犯的立法趋势 | 第143-184页 |
第一节 我国新时期社会凸显的新危险类型行为 | 第143-147页 |
一、问题的引出 | 第143-144页 |
二、问题的症结 | 第144-146页 |
三、现实生活催生的新危险类型行为 | 第146-147页 |
第二节 新危险类型行为产生的社会背景 | 第147-151页 |
一、风险社会的时代背景 | 第147-148页 |
二、社会控制减弱 | 第148-149页 |
三、社会危害性的时代标签 | 第149-150页 |
四、新危险类型行为的司法诉讼瓶颈 | 第150-151页 |
第三节 论过失危险犯 | 第151-171页 |
一、学说介绍 | 第152-154页 |
二、过失犯罪的本质 | 第154-158页 |
三、过失危险犯在我国刑法体系中的地位 | 第158-161页 |
四、过失危险犯的实质 | 第161-171页 |
第四节 新时期我国危险犯的立法路径 | 第171-184页 |
一、现有司法处置方案的缺陷 | 第172-174页 |
二、立法的价值取向 | 第174-177页 |
三、国外的立法实践 | 第177页 |
四、增设新的危险犯类型 | 第177-184页 |
致谢 | 第184-185页 |
参考文献 | 第185-193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