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1页 |
| 1 绪论 | 第11-17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 ·研究思路 | 第14-17页 |
| 2 国有企业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7-27页 |
| ·国有企业的产生发展和变革 | 第17-20页 |
| ·国有企业产生的背景和逻辑 | 第17-18页 |
| ·国有企业的发展和变革 | 第18-20页 |
| ·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及相应的治理机制 | 第20-22页 |
| ·企业一般的委托-代理问题 | 第21页 |
| ·解决现代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外部治理机制 | 第21页 |
| ·基于外部治理机制的内部治理结构 | 第21-22页 |
|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及相应的治理机制 | 第22-23页 |
|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的特征 | 第22页 |
| ·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委托-代理问题的解决及相应的治理机制 | 第22-23页 |
| ·已有国企改革的着力点:企业的内部治理 | 第23页 |
| ·国有企业当前问题的根源:政策性负担造成的软预算约束 | 第23-24页 |
| ·小结 | 第24-27页 |
| 3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理论分析 | 第27-43页 |
| ·企业破产的基础理论 | 第27-28页 |
| ·科尔奈的软预算约束理论 | 第28-34页 |
| ·软预算约束的提出与定义 | 第28页 |
| ·软预算约束产生的各种解释和发展 | 第28-34页 |
| ·从“退出”角度对国有企业政策破产的内生性解释 | 第34-39页 |
| ·对“退出”角度的解释 | 第34-35页 |
| ·国有企业和中央政府的博弈关系 | 第35-39页 |
|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外生性因素分析 | 第39-41页 |
| ·国有企业战略性退出因素 | 第39-41页 |
| ·其它因素 | 第41页 |
| ·小结 | 第41-43页 |
| 4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实施现状 | 第43-65页 |
|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实施的背景 | 第43-44页 |
|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实施现状 | 第44-47页 |
| ·政策性破产和依法破产的联系和区别 | 第44-45页 |
|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实施现状 | 第45-47页 |
| ·破产政策实施的效果 | 第47-49页 |
| ·政策性破产实施效果分析 | 第47-48页 |
| ·政策性破产计划负面效应分析 | 第48-49页 |
| ·破产实施现状中的问题和分析 | 第49-56页 |
| ·资格审批中的问题 | 第50页 |
| ·破产职工安抚问题 | 第50-51页 |
| ·破产清算和资产评估变现中的问题 | 第51-52页 |
| ·社会职能移交中的问题 | 第52页 |
| ·破产资金的违规使用问题 | 第52-53页 |
| ·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 | 第53-54页 |
| ·企业重组中的问题 | 第54-56页 |
| ·国有企业政策破产机制的缺陷分析 | 第56-57页 |
|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案例分析 | 第57-63页 |
| ·小结 | 第63-65页 |
| 5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实施中的重点问题分析 | 第65-77页 |
| ·破产资格审批中问题的博弈分析 | 第65-68页 |
| ·加入员工参与后的破产博弈模型 | 第68-69页 |
| ·破产资产评估变现中的博弈分析 | 第69-73页 |
| ·企业破产重组的分析和讨论 | 第73-76页 |
| ·小结 | 第76-77页 |
| 6 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实施的政策建议 | 第77-83页 |
| ·对政策性破产的一些政策建议 | 第77-81页 |
| ·对企业破产重组后的一些建议 | 第81-82页 |
| ·小结 | 第82-83页 |
| 7 结论 | 第83-85页 |
| 致谢 | 第85-87页 |
| 参考文献 | 第87-91页 |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