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机械、仪表工业论文--机械学(机械设计基础理论)论文--机械动力学论文

运转状态下转子不平衡识别方法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14页
 1.1 本文研究目的及意义第11-12页
 1.2 本文研究内容第12-14页
第二章 转子系统参数及不平衡识别技术进展第14-32页
 2.1 引言第14-15页
 2.2 转子系统参数识别方法及其特点第15-20页
 2.3 无外部激励的转子系统不平衡量及参数识别第20-24页
 2.4 基于外部激励的转子系统不平衡量及参数识别第24-27页
 2.5 转子振动主动控制中的识别问题第27-30页
 2.6 结束语第30-32页
第三章 电磁激励方法及可控电磁激振器的设计第32-50页
 3.1 转子系统参数识别的激励信号与方法第32-34页
 3.2 可控电磁激振器的原理和结构第34-38页
  3.2.1 电磁激励器的结构第34-35页
  3.2.2 电磁激励器的作用力及线性化第35-38页
 3.3 可控电磁激振器的设计问题第38-44页
  3.3.1 设计激励力的确定第38页
  3.3.2 磁感应强度的确定第38-40页
  3.3.3 线圈安匝数的确定第40页
  3.3.4 功率放大器的设计第40-42页
  3.3.5 可控电磁激振器的组成第42-44页
 3.4 可控电磁激振器的标定问题第44-48页
  3.4.1 电磁力的静态标定法第44-46页
  3.4.2 电磁力的动态比例标定法第46-47页
  3.4.3 电磁力的动态应变测量标定法第47-48页
 3.5 小结第48-50页
第四章 可控电磁激励系统的非线性特性研究第50-74页
 4.1 引言第50页
 4.2 AME激励器的非线性误差第50-53页
  4.2.1 电磁力的非线性误差公式第50-52页
  4.2.2 影响非线性误差的二个主要因素第52-53页
 4.3 AME激励器非线性特性的仿真研究第53-63页
  4.3.1 动态气隙不均匀对非线性特性的影响第54-59页
  4.3.2 静态气隙不均匀对非线性特性的影响第59-62页
  4.3.3 电流参数对非线性特性的影响第62-63页
 4.4 AME非线性特性的实验研究第63-72页
  4.4.1 AME激励器的输入输出特性第64-65页
   1. 单向作用时输入输出特性第64页
   2. 线性化处理后双向作用时的输入输出特性第64-65页
  4.4.2 转子振幅对电磁力非线性的影响第65-66页
  4.4.3 电流参数及静态气隙对电磁力非线性的影响第66-68页
  4.4.4 放大器的输入输出特性及AME磁滞特性的影响第68-70页
  4.4.5 AME合理的工作参数范围第70-72页
 4.5 小结第72-74页
第五章 转子—轴承系统支承参数及不平衡识别方法第74-93页
 5.1 引言第74-75页
 5.2 转子—轴承系统的运动方程第75-84页
  5.2.1 基本方程第75-76页
  5.2.2 转子系统的运动方程第76-80页
  5.2.3 运动方程的模态降价第80-84页
 5.3 参数及不平衡识别方法第84-92页
  5.3.1 支承参数的识别第84-88页
  5.3.2 支承处无测点时支承系数的识别第88-90页
  5.3.3 不平衡量的识别第90-92页
 5.4 小结第92-93页
第六章 转子—轴承系统不平衡识别的仿真研究第93-119页
 6.1 引言第93页
 6.2 计算方法的理论考核第93-97页
  6.2.1 不平衡响应计算第93-96页
  6.2.2 弯曲临界转速计算第96页
  6.2.3 轴承参数识别计算第96-97页
 6.3 仿真模型及仿真步骤第97-98页
  6.3.1 仿真模型第97-98页
  6.3.2 仿真步骤第98页
 6.4 轴承的支承系数识别仿真第98-103页
  6.4.1 测点状态对识别精度的影响第98-100页
  6.4.2 测量误差对识别精度的影响第100-101页
  6.4.3 转速变化对识别精度的影响第101-102页
  6.4.4 激励误差对识别精度的影响第102-103页
 6.5 不平衡识别仿真研究第103-117页
  6.5.1 测点分布对不平衡识别的影响第103-104页
  6.5.2 测量误差对不平衡识别的影响第104-105页
  6.5.3 转速变化对不平衡识别的影响第105-106页
  6.5.4 具有任意不平衡量分布的柔性转子不平衡识别仿真第106-114页
  6.5.5 转子支点无测点情况下不平衡在线识别仿真第114-117页
 6.6 小结第117-119页
第七章 转子—轴承系统不平衡在线识别实验研究第119-139页
 7.1 引言第119页
 7.2 实验装置简述第119-124页
  7.2.1 转子系统实验台第119-120页
  7.2.2 激励及测试系统的组成第120-124页
  7.2.3 实验程序第124页
 7.3 数字信号处理第124-128页
  7.3.1 信号预处理第124-125页
  7.3.2 激励响应信号的提取第125-126页
  7.3.3 DFT数据处理第126-128页
 7.4 转子支承系数的识别第128-135页
  7.4.1 转速对支承参数的影响第128-130页
  7.4.2 识别实验的步骤和结果第130-131页
  7.4.3 识别结果的验证第131-135页
   1. 固有频率第131-132页
   2. 频响曲线第132-135页
 7.5 转子不平衡量的识别第135-137页
  7.5.1 确定平面的不平衡量识别第135页
  7.5.2 任意分布的不平衡量识别第135-137页
 7.6 小结第137-139页
第八章 结束语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48页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改性铅基复合钙钛矿型弛豫铁电陶瓷的结构与微波介电性能
下一篇:聚酰亚胺/氮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