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污染含水介质ERT法探测技术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前言第11-21页
 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2 研究领域国内外现状第12-19页
 3 研究内容第19-20页
 4 研究成果第20页
 5 研究成果的社会应用价值第20-21页
1 电阻率映像(ERT)技术第21-27页
   ·ERT 法探测原理第21-23页
   ·ERT 法工作方式第23-27页
     ·二维ERT 探测第23-25页
     ·三维ERT 探测第25-27页
2 污染土电性特征研究第27-46页
   ·垃圾渗滤液污染土电性特征实验研究第27-39页
     ·实验情况第27-29页
     ·稀释过程中渗滤液电阻率变化特征第29-30页
     ·未污染砂土电阻率随含水饱和度变化规律第30-31页
     ·渗滤液污染砂土电阻率基本特征第31-32页
     ·渗滤液中污染物成分对污染砂土的电性改变作用第32-33页
     ·渗滤液污染土探测可行性分析第33-34页
     ·渗滤液污染土电性变化主控因素分析第34-38页
     ·渗滤液污染土电阻率公式建立第38-39页
   ·油类污染土的电性特征实验研究第39-43页
     ·实验材料第39页
     ·实验过程第39页
     ·未污染砂土的电性特征第39-40页
     ·油类污染土的电性特征第40-41页
     ·油类污染土电性变化因素分析第41-43页
   ·含油污水污染土的电性特征研究第43-45页
     ·研究方法第43-44页
     ·不饱和含油污水污染土电阻率特征第44-45页
     ·饱和含油污水污染砂土电阻率特征第45页
   ·小结第45-46页
3 污染含水介质 ERT 法探测图像重建与解译第46-71页
   ·污染含水介质ERT 探测剖面模拟及重建技术第46-50页
     ·探测剖面模拟技术第46-48页
     ·探测剖面反演重建技术第48-50页
     ·探测剖面比值法重建技术第50页
   ·地下油类污染区二维电阻率剖面异常特征第50-56页
     ·油类泄露扩散污染区典型地电模型建立第50-51页
     ·基于正演结果的不同装置视电阻率剖面异常特征分析第51-53页
     ·二维视电阻率剖面图像重建第53-55页
     ·某油类污染区实测二维ERT 剖面图像重建效果第55-56页
   ·垃圾填埋场分布区渗滤液污染二维电阻率剖面异常特征第56-60页
     ·垃圾填埋场结构层典型地电模型建立第56-57页
     ·垃圾填埋场结构层在二维电阻率剖面上的异常特征第57-59页
     ·二维探测剖面图像重建第59-60页
   ·渗滤液扩散污染区二维电阻率剖面异常特征第60-63页
   ·含水层中羽状污染区二维电阻率剖面异常特征第63-69页
     ·含水层中油类羽状污染区二维电阻率剖面异常特征第63-67页
     ·含水层中渗滤液羽状污染区二维电阻率剖面异常特征第67-69页
   ·小结第69-71页
4 固定污染源三维 ERT 监测系统研制与应用第71-97页
   ·垃圾填埋场渗漏监测技术研究现状第71-75页
     ·填埋场建设期间防渗衬层的施工质量检测第71-72页
     ·填埋场运营期渗漏污染监测第72-74页
     ·已有监测技术的优缺点比较第74-75页
   ·垃圾填埋场三维在线ERT 监测系统设计第75-78页
     ·三维 ERT 监测系统构成第75页
     ·电传感器的布设第75-76页
     ·系统监测流程第76-77页
     ·监测数据处理及三维探测图像构建第77-78页
   ·未饱和土层中渗滤液扩散过程三维ERT 监测实验第78-84页
     ·实验设计第78-79页
     ·实验监测过程第79页
     ·不同深度位置渗滤液横向扩散过程电剖面反映第79-81页
     ·不同水平位置渗滤液垂向扩散过程电剖面反映第81-82页
     ·不饱和土层中渗滤液扩散污染过程三维电阻率图像反映第82-83页
     ·剖面异常区域和实际污染区的对应关系第83-84页
   ·含水层中渗滤液扩散过程三维ERT 监测实验第84-92页
     ·实验设计第84-86页
     ·地下含水层中渗滤液污染扩散过程三维ERT 监测结果分析第86-89页
     ·地下含水层污染修复过程三维电学监测数据分析第89-92页
   ·砂层中渗滤液污染扩散过程三维ERT 原位监测第92-94页
     ·原位实验设计第92页
     ·监测结果分析第92-94页
   ·三维电学监测系统适用性分析第94-96页
     ·系统对污染程度变化的灵敏度分析第94页
     ·系统对污染区变化的灵敏度分析第94-95页
     ·系统深度探测能力分析第95页
     ·系统成本分析第95页
     ·系统应用领域第95-96页
   ·小结第96-97页
5 ERT 法在地下油类污染区探测中的应用第97-106页
   ·探测预研阶段开展的工作第97-103页
     ·探测目标区地球物理模型建立第97-98页
     ·污染区典型剖面异常特征分析及采集装置确定第98-99页
     ·实验段研究第99-101页
     ·提高探测剖面对污染区范围反映能力的数据处理方法研究第101-102页
     ·其他探测方法应用效果研究第102-103页
   ·探测实施阶段开展的工作第103页
   ·探测成果验证阶段开展的工作第103-104页
   ·地下污染电阻率法探测技术体系建立第104-106页
6 研究结论第106-108页
   ·论文研究结论第106-107页
   ·尚未解决的问题及建议第107-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3页
附录第113-114页
致谢第114-115页
郭秀军简历第115页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15-116页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第116页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学术奖励第116页

论文共1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行政问责制研究
下一篇:基于生物形态学的有害赤潮显微图像诊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