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21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21-32页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动因 | 第21-2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21-23页 |
二、研究动因 | 第23-24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24-29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24-2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29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 第29-32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二、结构安排 | 第30-32页 |
第二章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与现实特征 | 第32-42页 |
第一节 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32-35页 |
一、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农民土地所有制度 | 第32-33页 |
二、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农民土地合作经营制度 | 第33-34页 |
三、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集体土地所有制度 | 第34页 |
四、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 | 第34-35页 |
第二节 现行土地制度的法律特征 | 第35-39页 |
一、土地归国家和集体所有,适用二元土地权利制度 | 第35-36页 |
二、土地使用权从所有权分离,成为独立物权形态 | 第36-38页 |
三、实行土地征收制度,国家垄断土地一级市场 | 第38-39页 |
第三节 农村集体土地制度困境剖析 | 第39-42页 |
一、土地所有权主体虚置 | 第39-40页 |
二、土地核心处分权缺位 | 第40页 |
三、土地权利流转制度受限 | 第40-41页 |
四、耕地流失现象严重 | 第41-42页 |
第三章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与制度设定 | 第42-77页 |
第一节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理论基础 | 第42-56页 |
一、物权平等保护原则 | 第42-46页 |
二、土地发展权理论 | 第46-49页 |
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理论 | 第49-56页 |
第二节 农村集体土地流转的制度设定 | 第56-77页 |
一、明晰土地产权 | 第56-59页 |
二、健全社会保障 | 第59-65页 |
三、统一土地市场 | 第65-77页 |
第四章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选择 | 第77-97页 |
第一节 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本质、内容与实现形式 | 第78-82页 |
一、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本质 | 第78-80页 |
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内容 | 第80-81页 |
三、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实现形式 | 第81-82页 |
第二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创新的理论探索 | 第82-88页 |
一、农村土地国有化 | 第83-84页 |
二、农村土地私有化 | 第84-86页 |
三、农村土地所有权的多元化 | 第86-87页 |
四、完善集体土地所有制 | 第87-88页 |
第三节 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建设的主要目标 | 第88-97页 |
一、明确农地产权主体 | 第88-90页 |
二、完善农地产权权能 | 第90-92页 |
三、促进农地产权流动 | 第92-94页 |
四、保障农地各方权益 | 第94-97页 |
第五章 集体土地征收制度研究 | 第97-126页 |
第一节 我国征地制度的阶段特点 | 第98-103页 |
一、征地制度的初步建立 | 第99-100页 |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征地制度的调整 | 第100-101页 |
三、改革开放与征地制度形式上的进一步完善 | 第101-102页 |
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的征地制度改革 | 第102-103页 |
第二节 境外征地制度的比较和启示 | 第103-109页 |
一、征地补偿特别牺牲理论 | 第103-104页 |
二、境外土地征收目的正当性考察 | 第104-105页 |
三、土地征收权的行使主体 | 第105-106页 |
四、土地征收补偿的原则、范围与方式 | 第106-107页 |
五、土地征收的程序与司法保障 | 第107-109页 |
六、国外征地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第109页 |
第三节 我国征地制度缺陷分析 | 第109-115页 |
一、“公共利益”概念模糊,征地范围过宽 | 第109-111页 |
二、征地补偿标准偏低,补偿范围较窄 | 第111-112页 |
三、安置政策不完善,农民缺乏社会保障 | 第112-113页 |
四、土地征收程序混乱,救济程序不完善 | 第113-115页 |
第四节 完善征地制度的思路与政策选择 | 第115-126页 |
一、严格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两种不同性质的用地 | 第115-117页 |
二、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进行征地补偿 | 第117-121页 |
三、拓宽失地农民安置途径 | 第121-124页 |
四、完善征地监管救济程序 | 第124-126页 |
第六章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研究 | 第126-168页 |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政策演进与阶段性特征 | 第129-132页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发展的政策演进 | 第129-130页 |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的阶段性特征 | 第130-132页 |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历史经验与域外考察 | 第132-137页 |
一、我国永佃权流转制度的历史演变 | 第132-134页 |
二、大陆法系国家农地使用权流转概况 | 第134页 |
三、英美法系国家农地使用权流转概况 | 第134-135页 |
四、社会主义国家农地使用权流转趋势 | 第135页 |
五、对我国农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启示 | 第135-137页 |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理基础与价值取向 | 第137-147页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属性与可流转性 | 第137-140页 |
二、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必要性 | 第140-143页 |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价值取向:兼顾效率与公平 | 第143-147页 |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分析 | 第147-168页 |
一、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与出租 | 第148-151页 |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让 | 第151-156页 |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入股 | 第156-160页 |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抵押 | 第160-168页 |
第七章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研究 | 第168-196页 |
第一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动因与法律制约 | 第170-175页 |
一、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现实动因 | 第170-172页 |
二、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调整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 第172-175页 |
第二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探索实践 | 第175-182页 |
一、乡镇企业改制型的湖州模式 | 第176-177页 |
二、乡镇政府推动型的芜湖模式 | 第177-179页 |
三、经济发展驱动型的广东模式 | 第179-180页 |
四、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试点显露的问题 | 第180-182页 |
第三节 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应遵循的原则 | 第182-183页 |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 第182页 |
二、切实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 | 第182-183页 |
三、加强总量控制与用途管制 | 第183页 |
四、确保国家土地法律政策妥善衔接 | 第183页 |
第四节 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制度的建议 | 第183-196页 |
一、消除法律歧视,确立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完整权益 | 第183-186页 |
二、发挥市场机制配置建设用地资源的基础作用 | 第186-188页 |
三、合理分配流转收益,保障农民在收益分配中的主体地位 | 第188-191页 |
四、加强监督管理,确保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健康有序进行 | 第191-196页 |
第八章 农村宅基地流转制度研究 | 第196-227页 |
第一节 宅基地使用权的性质与演变 | 第198-204页 |
一、宅基地使用权的概念和特点 | 第198-200页 |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和消灭 | 第200-202页 |
三、宅基地使用制度的历史沿革 | 第202-204页 |
第二节 宅基地使用制度问题剖析 | 第204-208页 |
一、我国宅基地管理现状 | 第205-206页 |
二、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206-208页 |
第三节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成因分析及理论探讨 | 第208-221页 |
一、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成因分析 | 第208-210页 |
二、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理论探索 | 第210-214页 |
三、小产权房问题分析 | 第214-221页 |
第四节 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政策建议与改革趋势 | 第221-227页 |
一、加大立法力度,强化宅基地使用权的物权性质 | 第221-222页 |
二、规范宅基地规划管理 | 第222-223页 |
三、建立规范有序的宅基地流转制度 | 第223-225页 |
四、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合理分配宅基地流转收益 | 第225-227页 |
结论 | 第227-230页 |
一、本文的基本观点 | 第227-228页 |
二、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8页 |
三、本文的局限与不足 | 第228-230页 |
参考文献 | 第230-240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40-242页 |
后记 | 第242-2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