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前言 | 第10-11页 |
| 绪论 | 第11-17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 二、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2-15页 |
| 四、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 五、论文结构 | 第16-17页 |
| 第一章 教师专业发展的可行途径——实践-意义取向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第17-25页 |
| 一、实践的教育—教师专业发展之根本 | 第17-22页 |
| (一) 教育的实践本质 | 第17-20页 |
| (二) 教育与生活世界 | 第20-22页 |
| 二、严格而持续不断的研究—教师专业发展之关键 | 第22-25页 |
| 第二章 回到语文本身——实践-意义取向的语文教学 | 第25-37页 |
| 一、语言哲学 | 第25-28页 |
| 二、语文是什么 | 第28-33页 |
| 语文与语言 | 第29-31页 |
| 语文与人文 | 第31-32页 |
| 理解与表达 | 第32-33页 |
| 三、语文怎么教 | 第33-37页 |
|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 第34-35页 |
| 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 第35页 |
|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 第35-37页 |
| 第三章 探求语文教育意义的实现——通过“公开课”看语文教学现状 | 第37-53页 |
| 一、迷失—缺失语文教学的症结及成因 | 第37-47页 |
| 虚假的“平等对话” | 第38-40页 |
| 莫名的能力培养 | 第40-42页 |
| 矫情的情感熏陶 | 第42-44页 |
| 荒唐的创新思路 | 第44-47页 |
| 二、方向—优秀语文教师的实践及启示 | 第47-53页 |
| 自觉的语言意识 | 第47-49页 |
| 自觉的学生意识 | 第49-51页 |
| 自觉的语文意识 | 第51-53页 |
| 第四章 语文天生重要——“鸟文化”专题探究活动课 | 第53-79页 |
| 一、前言 | 第53-55页 |
| (一) 选题的背景 | 第53-54页 |
| (二) 选题的确立 | 第54-55页 |
| 二、“鸟文化”专题探究活动 | 第55-65页 |
| (一) 活动开始了 | 第55-56页 |
| (二) 探究进行中 | 第56-61页 |
| (三) 整合与总结 | 第61-63页 |
| (四) 影响在继续 | 第63-65页 |
| 三、成功背后的故事 | 第65-71页 |
| (一) 成功只给有准备的人 | 第65-67页 |
| (二) 成功的另一面 | 第67-71页 |
| 四、关于探究活动的反思 | 第71页 |
| 五、关于探究成果的定量研究 | 第71-74页 |
| (一) 关于“鸟文化”专题探究活动成果的调查问卷 | 第71-72页 |
| (二) 运用 SPSS统计软件对调查结果的定量分析 | 第72-74页 |
| 六、证明语言重要性的实验设计 | 第74-76页 |
| (一) 研究问题和实验假设的陈述 | 第74-75页 |
| (二) 实验被试 | 第75页 |
| (三) 研究变量 | 第75页 |
| (四) 实验控制 | 第75-76页 |
| (五) 实验步骤 | 第76页 |
| (六) 实验结果 | 第76页 |
| 七、关于本研究的讨论 | 第76-77页 |
| 八、关于本研究的结论 | 第77-79页 |
| 第五章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教《岳阳楼记》 | 第79-89页 |
| 一、课前的思考 | 第79-83页 |
| 关于文体 | 第79-80页 |
| 关于作者 | 第80页 |
| 关于文本和背景 | 第80-82页 |
| 关于流传 | 第82-83页 |
| 二、课堂教学 | 第83-87页 |
| 范仲淹是个文武双全的英雄 | 第83-84页 |
| 作文之意不在咏楼 | 第84-85页 |
| 雄伟浩荡的不仅是景色,还有胸怀 | 第85-86页 |
| 写景是为了劝友、咏怀 | 第86页 |
| 心怀天下,与友共勉 | 第86-87页 |
| 精神恒久远,美文永流传 | 第87页 |
| 三、意外的收获 | 第87-89页 |
| 从“我认为他很虚伪”到“我要像您一样!” | 第87-88页 |
| “我会一直记得您,尤其是您讲《岳阳楼记》那种坚定的态度。” | 第88-89页 |
| 结论 | 第89-91页 |
| 结束语 我一直在路上 | 第91-92页 |
| 参考文献 | 第92-94页 |
| 后记 | 第94-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