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4页 |
导论 | 第14-18页 |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第14-15页 |
二、本文的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5-16页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第一章 杠杆收购的一般性分析 | 第18-27页 |
一、杠杆收购的定义 | 第18页 |
二、杠杆收购的产生与发展 | 第18-20页 |
(一) 杠杆收购的兴起 | 第18-19页 |
(二) 杠杆收购的发展 | 第19-20页 |
三、杠杆收购的理论基础 | 第20-23页 |
(一) 资本结构理论 | 第20页 |
(二) 价值低估理论 | 第20-21页 |
(三) 代理成本理论 | 第21-23页 |
(四) 经济增加值(EVA)理论 | 第23页 |
四、杠杆收购的特点及分类 | 第23-27页 |
(一) 杠杆收购的特点 | 第23-24页 |
(二) 杠杆收购的分类 | 第24-27页 |
第二章 杠杆收购的运行机制 | 第27-36页 |
一、杠杆收购的价值来源 | 第27-28页 |
(一) 公司的当前价格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 | 第27页 |
(二) 通过杠杆收购实现合法避税 | 第27页 |
(三) 管理层激励和代理成本效应 | 第27-28页 |
二、杠杆收购的运行程序 | 第28-29页 |
三、杠杆收购的融资结构 | 第29-34页 |
(一) 优先债(一级银行贷款) | 第30-31页 |
(二) 夹层融资 | 第31-33页 |
(三) 权益融资 | 第33-34页 |
四、杠杆收购的融资杠杆效应 | 第34-36页 |
(一) 杠杆效应原理 | 第34-35页 |
(二) 融资杠杆效应 | 第35-36页 |
第三章 杠杆收购在我国的发展 | 第36-46页 |
一、我国杠杆收购的法制环境 | 第36-39页 |
(一) 对收购人主体资格给予规范 | 第36页 |
(二) 详细规定要约收购 | 第36-37页 |
(三) 丰富收购手段和工具,鼓励市场创新 | 第37页 |
(四) 严格规范信息公开披露 | 第37-38页 |
(五) 严格监管管理层收购 | 第38页 |
(六) 强调中介机构的责任与作用 | 第38-39页 |
二、我国杠杆收购的融资渠道 | 第39-42页 |
(一) 银行信贷 | 第39页 |
(二) 信托基金 | 第39-40页 |
(三)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 | 第40-41页 |
(四) 垃圾债券 | 第41-42页 |
三、我国杠杆收购的退出机制 | 第42-43页 |
四、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现状 | 第43-46页 |
(一)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发展历程 | 第43-44页 |
(二) 我国管理层收购的特点 | 第44-46页 |
第四章 杠杆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与定价机制 | 第46-55页 |
一、目标企业的选择 | 第46-47页 |
(一) 稳定而充足的现金流量 | 第46页 |
(二) 良好的经营前景与升值空间 | 第46页 |
(三) 收购者富有管理经验和良好信誉 | 第46-47页 |
(四) 收购前负债率特别是长期负债率低 | 第47页 |
(五) 非核心资产易于变卖 | 第47页 |
二、目标企业价值评估方法 | 第47-50页 |
(一) 市盈率法 | 第47-48页 |
(二) 市净率法 | 第48-49页 |
(三) 现金流量折现法 | 第49-50页 |
三、我国企业管理层收购定价问题分析 | 第50-52页 |
(一) 定价的非市场化 | 第50-52页 |
(二) 定价方法不合理 | 第52页 |
四、完善杠杆收购定价机制的对策 | 第52-55页 |
(一) 规范管理层收购定价 | 第52-53页 |
(二) 建立有效的财务治理结构 | 第53页 |
(三) 发挥中介机构在杠杆收购定价中的作用 | 第53-55页 |
第五章 我国杠杆收购案例分析 | 第55-64页 |
一、爱上隐形冠军——PAG杠杆收购好孩子集团 | 第55-57页 |
(一) 交易背景 | 第55-56页 |
(二) 交易内容和要点 | 第56页 |
(三) 案例启示 | 第56-57页 |
二、战略性经营收购——京东方收购韩国HYDIS | 第57-60页 |
(一) 交易背景 | 第57-58页 |
(二) 交易内容和要点 | 第58-59页 |
(三) 案例启示 | 第59-60页 |
三、国内首例市场化MBO——武汉有机实业管理层收购 | 第60-64页 |
(一) 交易背景 | 第60-61页 |
(二) 交易内容和要点 | 第61-62页 |
(三) 案例启示 | 第62-64页 |
第六章 建立合理的杠杆收购机制的建议 | 第64-68页 |
一、放松金融管制 | 第64页 |
二、发展债券市场,扩大债券融资比例,完善并购融资工具 | 第64-65页 |
三、加强对金融中介机构的规范和发展 | 第65-66页 |
四、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和基金 | 第66页 |
五、完善市场退出机制 | 第66-68页 |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 第68-70页 |
一、本文的结论 | 第68-69页 |
二、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3页 |
后记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