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缩略词表 | 第10-1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 | 第11-13页 |
·作物数量性状的研究 | 第13-16页 |
·QTL的定位方法研究 | 第14-15页 |
·遗传作图群体 | 第15-16页 |
·导入系构建与利用 | 第16-18页 |
·QTL定位与遗传育种 | 第18-19页 |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 | 第19-24页 |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 第20-23页 |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其它见解 | 第23-2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5-30页 |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田间试验 | 第25页 |
·基因型分析 | 第25-27页 |
·DNA提取 | 第25-26页 |
·PCR扩增 | 第26页 |
·电泳及显影 | 第26-27页 |
·亲本间SSR多态性检测 | 第27页 |
·导入系群体的基因型分析以及导入片段检测 | 第27页 |
·杂交种真假杂种鉴定 | 第27页 |
·性状考查 | 第27-28页 |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 第28页 |
·QTL检测方法 | 第28-29页 |
·QTL的遗传效应的分析 | 第29-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57页 |
·亲本间引物多态性的筛选与导入系SSR分析 | 第30-31页 |
·群体与亲本的性状表现 | 第31-36页 |
·不同群体中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 第36-38页 |
·重要农艺性状在不同群体中QTL定位结果与遗传效应分析 | 第38-53页 |
·单株产量的QTL分析 | 第38-39页 |
·抽穗期的QTL分析 | 第39-41页 |
·株高的QTL分析 | 第41-42页 |
·穗长的QTL分析 | 第42-43页 |
·穗重的QTL分析 | 第43-45页 |
·一次枝梗的QTL分析 | 第45-46页 |
·结实率的QTL分析 | 第46-47页 |
·单穗颖花数的QTL分析 | 第47-49页 |
·二次枝梗的QTL分析 | 第49-50页 |
·千粒重的QTL分析 | 第50-51页 |
·单株理论产量的QTL分析 | 第51-53页 |
·有效穗数的QTL分析 | 第53页 |
·不同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 | 第53-57页 |
4 讨论 | 第57-62页 |
·QTL成簇分布与性状间的相关性 | 第57-58页 |
·QTL在不同群体中的遗传效应 | 第58-60页 |
·本研究的创新点 | 第60页 |
·QTL定位与杂种优势利用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