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以优良恢复系为背景的水稻导入系的遗传效应研究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0-11页
1 文献综述第11-25页
   ·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第11-13页
   ·作物数量性状的研究第13-16页
     ·QTL的定位方法研究第14-15页
     ·遗传作图群体第15-16页
   ·导入系构建与利用第16-18页
   ·QTL定位与遗传育种第18-19页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研究第19-24页
     ·作物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第20-23页
     ·杂种优势遗传基础的其它见解第23-24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24-25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5-30页
   ·试验材料第25页
   ·田间试验第25页
   ·基因型分析第25-27页
     ·DNA提取第25-26页
     ·PCR扩增第26页
     ·电泳及显影第26-27页
     ·亲本间SSR多态性检测第27页
     ·导入系群体的基因型分析以及导入片段检测第27页
     ·杂交种真假杂种鉴定第27页
   ·性状考查第27-28页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第28页
   ·QTL检测方法第28-29页
   ·QTL的遗传效应的分析第29-3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30-57页
   ·亲本间引物多态性的筛选与导入系SSR分析第30-31页
   ·群体与亲本的性状表现第31-36页
   ·不同群体中性状的相关性分析第36-38页
   ·重要农艺性状在不同群体中QTL定位结果与遗传效应分析第38-53页
     ·单株产量的QTL分析第38-39页
     ·抽穗期的QTL分析第39-41页
     ·株高的QTL分析第41-42页
     ·穗长的QTL分析第42-43页
     ·穗重的QTL分析第43-45页
     ·一次枝梗的QTL分析第45-46页
     ·结实率的QTL分析第46-47页
     ·单穗颖花数的QTL分析第47-49页
     ·二次枝梗的QTL分析第49-50页
     ·千粒重的QTL分析第50-51页
     ·单株理论产量的QTL分析第51-53页
     ·有效穗数的QTL分析第53页
   ·不同性状的QTL在染色体上的分布第53-57页
4 讨论第57-62页
   ·QTL成簇分布与性状间的相关性第57-58页
   ·QTL在不同群体中的遗传效应第58-60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60页
   ·QTL定位与杂种优势利用第60-62页
参考文献第62-71页
致谢第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棉花航天诱变农艺性状及芽黄突变材料研究
下一篇:水稻染色体片段代换系对氮、磷胁迫反应的遗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