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 伊利宪法解释方法论的社会历史背景 | 第12-23页 |
(一) 美国宪法解释理论的发展历程 | 第12-17页 |
(二) 解释主义的困顿 | 第17-19页 |
(三) 非解释主义的难题 | 第19-23页 |
二. 伊利的程序主义宪法解释理论 | 第23-32页 |
(一) 脚注四:程序主义理论的渊源 | 第23-24页 |
(二) 对沃伦法院“司法积极主义”的重新解读 | 第24-25页 |
(三) “参与导向、强化代议制”的司法审查进路 | 第25-32页 |
三、程序主义宪法解释方法的实践 | 第32-45页 |
(一) 保护“言论自由” | 第32-34页 |
(二) 解决“政治市场失灵” | 第34-38页 |
(三) 保证政治过程的“参与” | 第38-45页 |
四、对伊利宪法解释理论的评析 | 第45-50页 |
(一) 对宪法解释方法分类的质疑 | 第45页 |
(二) 程序价值与实体价值的困惑 | 第45-47页 |
(三) 实质上的非解释主义的倾向 | 第47-48页 |
(四) 对中国宪政建设的启示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