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1 绪论 | 第8-28页 |
| ·研究背景 | 第8-19页 |
| ·国外干旱区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概述 | 第8-10页 |
| ·我国干旱内陆盆地水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0-13页 |
|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 第13-15页 |
| ·地下水动态模拟模型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 ·香日德绿洲概况与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19-25页 |
| ·香日德绿洲概况 | 第19-24页 |
| ·香日德绿洲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 第24-25页 |
| ·木文的研究目标、内容、创新点与技术路线 | 第25-28页 |
| ·研究目标 | 第25-26页 |
| ·研究内容 | 第26页 |
| ·创新点 | 第26页 |
| ·技术路线 | 第26-28页 |
| 2 香日德绿洲开发及用水发展过程 | 第28-32页 |
| ·香日德绿洲开发过程 | 第28-31页 |
| ·新中国成立之前的间断屯垦 | 第28页 |
| ·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大规模垦荒及农业开发 | 第28-29页 |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绿洲农业的逐步兴起 | 第29-30页 |
| ·农场改制、移民开发,香日德绿洲农业全面发展 | 第30-31页 |
| ·香日德绿洲用水发展过程 | 第31-32页 |
| 3 香日德绿洲用水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2-38页 |
| ·柴达木盆地生态系统构成及其功能 | 第32-35页 |
| ·植被系统 | 第32-33页 |
| ·河湖系统 | 第33-34页 |
| ·河湖滩地与低湿地 | 第34页 |
| ·盆地生态系统各组分的功能 | 第34-35页 |
| ·绿洲灌溉对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35-38页 |
| 4 香日德地区地下水系统模拟模型 | 第38-56页 |
|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 | 第38-40页 |
| ·模拟范围 | 第38-39页 |
| ·含水层的结构特征 | 第39页 |
| ·地下水动力学方程 | 第39页 |
| ·研究区边界条件概化 | 第39-40页 |
| ·地下水模型设计 | 第40-48页 |
| ·潜水的流动特性 | 第40-41页 |
| ·定解条件 | 第41页 |
| ·水平边界条件与垂直边界条件 | 第41-48页 |
| ·源汇项的处理 | 第48页 |
| ·模型数值计算方法与计算机模型 | 第48-52页 |
| ·数值计算方法 | 第48-49页 |
| ·计算机模型 | 第49页 |
| ·研究区计算单元剖分 | 第49页 |
| ·模拟期的选择 | 第49-51页 |
| ·水文地质参数 | 第51页 |
| ·初始水位的确定 | 第51-52页 |
| ·模型率定 | 第52-56页 |
| 5 根据地下水位-生态对应关系研究地下水位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56-62页 |
| ·绿洲水分—生态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演变趋势 | 第56页 |
| ·地表水与地下水转换关系 | 第56-57页 |
| ·降水对天然植被的影响 | 第57-59页 |
| ·地下水位与泉水出露带位置及沼泽范围变动的关系 | 第59页 |
| ·地下水位与植被的对应关系 | 第59-62页 |
| 6 不同开发方案下地下水位及生态响应的模拟研究 | 第62-72页 |
| ·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拟定 | 第62-63页 |
| ·模型分析 | 第63-67页 |
| ·地下水位及潜水出露带位置变化 | 第65页 |
| ·地下水埋深变化 | 第65-67页 |
| ·潜水排泄量变化 | 第67页 |
| ·生态保护的准则、指标及要点 | 第67-72页 |
| ·以现状为出发点研究生态保护准则 | 第67-70页 |
| ·根据生态系统演变机理选择控制指标 | 第70页 |
| ·生态环境保护准则要点 | 第70-72页 |
| 7 结论与展望 | 第72-75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72-73页 |
| ·研究展望 | 第73-75页 |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 个人简介 | 第79-80页 |
| 导师简介 | 第80-81页 |
| 获得成果清单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