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线包络行星传动啮合理论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4页 |
·课题来源以及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精密传动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啮合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1页 |
·共轭啮合传动的二次包络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2 一次包络摆线轮行星传动的基础理论 | 第14-25页 |
·摆线针轮行星传动理论简述 | 第14-15页 |
·摆线轮齿廓曲线方程的包络法推导 | 第15-19页 |
·坐标系的建立 | 第15-16页 |
·啮合方程 | 第16-17页 |
·行星轮的齿廓方程 | 第17-18页 |
·短幅摆线形成的包络法 | 第18-19页 |
·一次包络摆线轮行星传动的正确啮合条件 | 第19-20页 |
·摆线轮齿廓方程中参数的取值范围 | 第20-21页 |
·一次包络摆线轮行星传动的两次接触现象 | 第21-22页 |
·啮合线方程 | 第22-23页 |
·整体坐标系中的啮合线方程 | 第22-23页 |
·针轮坐标系中的接触线方程 | 第23页 |
·重合度 | 第23-24页 |
·小结 | 第24-25页 |
3 典型一次包络摆线轮少齿差行星传动共轭啮合理论 | 第25-35页 |
·一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 第25-27页 |
·摆线轮的齿廓曲线方程 | 第25-26页 |
·啮合线方程 | 第26-27页 |
·二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 第27-29页 |
·摆线轮的齿廓曲线方程 | 第27页 |
·啮合线方程 | 第27-29页 |
·三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 第29-30页 |
·摆线轮的齿廓曲线方程 | 第29页 |
·啮合线方程 | 第29-30页 |
·负一齿差摆线针轮行星传动 | 第30-32页 |
·摆线轮的齿廓曲线方程 | 第30-31页 |
·啮合线方程 | 第31-32页 |
·共轭啮合理论的实际运用 | 第32-34页 |
·小结 | 第34-35页 |
4 二次包络行星传动共轭啮合一般原理 | 第35-43页 |
·二次包络行星传动共轭啮合齿廓方程 | 第35-40页 |
·一次包络——获得外齿轮齿廓 | 第35-37页 |
·二次包络——获得内齿轮齿廓 | 第37-40页 |
·二次包络行星传动的啮合线方程 | 第40页 |
·二次包络内齿轮齿廓存在的条件 | 第40-41页 |
·小结 | 第41-43页 |
5 二次包络摆线轮行星传动共轭啮合理论 | 第43-55页 |
·二次包络内齿轮齿廓曲线 | 第43-46页 |
·二次包络摆线轮行星传动的啮合方程 | 第43-44页 |
·内齿轮的齿廓方程 | 第44页 |
·二次包络摆线轮行星传动的啮合副 | 第44-46页 |
·二次包络摆线轮行星传动啮合特性分析 | 第46-54页 |
·啮合线方程 | 第46页 |
·二次包络接触条件之一:二包齿廓就是原始齿廓 | 第46-47页 |
·二次包络内齿轮齿廓曲线的曲率 | 第47-53页 |
·综合曲率半径 | 第53-54页 |
·小结 | 第54-55页 |
6 二次包络摆线轮行星传动装置样机试制 | 第55-59页 |
·结构设计 | 第55页 |
·实体建模 | 第55-57页 |
·试制样机 | 第57-59页 |
7 结论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附录 | 第6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4页 |
申请的发明专利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