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前言 | 第10-11页 |
一、舆论调控的内涵与机理 | 第11-25页 |
(一) 舆论的生成与传播 | 第11-14页 |
1. 舆论的概念 | 第11-12页 |
2. 舆论的生成与传播 | 第12-14页 |
(二) 舆论调控的概念 | 第14-19页 |
1. 舆论需要调控,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可控的 | 第14-15页 |
2. 舆论调控的概念 | 第15-18页 |
3. 舆论调控、舆论引导与舆论监督 | 第18-19页 |
(三) 舆论调控的作用机理 | 第19-25页 |
1. 从新闻舆论与社会舆论的关系看舆论调控的作用机理 | 第19-21页 |
2. 从舆论形成的互动性看舆论调控的作用机理 | 第21-25页 |
二、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其对我国舆论调控提出的挑战 | 第25-34页 |
(一) 社会开放度空前增大 | 第25-27页 |
(二) 社会经济体制的转轨 | 第27-29页 |
(三) 媒体竞争格局剧变 | 第29-32页 |
1. 传统媒体的扩张 | 第29-30页 |
2. 新型媒体的涌现和发展 | 第30页 |
3. 境外媒体的介入 | 第30-32页 |
(四) 舆论调控目标对象的变化 | 第32-34页 |
1. 受众分化,并由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 | 第32-33页 |
2. 受众解读媒介信息的方式变化 | 第33页 |
3. 生活压力高、节奏快造成了受众的浮躁心理,媒体的误导又使受众沦为感官的奴隶,他们在对信息的接受上表现出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 | 第33-34页 |
三、如何针对各类媒体进行舆论调控 | 第34-51页 |
(一) 依托受控媒体的舆论调控 | 第34-38页 |
1. 以主流媒体为重点,带动其他媒体 | 第35-36页 |
2. 建立健全新闻阅评制度 | 第36-38页 |
3. 提升媒体从业人员的素质与能力 | 第38页 |
(二) 依托半受控媒体的舆论调控 | 第38-46页 |
1. 扶持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和较大公信力、权威性的强势网络新闻媒体 | 第39-40页 |
2. 发挥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 | 第40-41页 |
3. 培育和发展网络空间的“意见领袖” | 第41-42页 |
4. 加强与传统媒体的内容合作 | 第42-43页 |
5. 把移动信息运营商和服务商纳入舆论调控的视野中,并把手机舆论信息传递情况与其经济利益捆绑起来 | 第43-44页 |
6. 积极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高大众的传媒素养 | 第44-46页 |
7. 完善网络和电信立法 | 第46页 |
(三) 通过非受控媒体进行舆论调控 | 第46-51页 |
1. 要建立针对国际强势媒体的公关协调机制 | 第47页 |
2. 要主动与国际媒体合作,以合作争取支持 | 第47-48页 |
3. 要发展本国的对外传媒,在国际信息传播中发出自己的声音 | 第48-51页 |
四、新时期舆论调控体系的构建 | 第51-60页 |
(一) 要构建多渠道的舆情信息汇集和分析机制 | 第51-55页 |
(二) 要建立舆情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 | 第55-57页 |
(三) 建立健全社会的信息披露制度 | 第57-60页 |
注释 | 第60-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5页 |
致谢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