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9页 |
序言 | 第9-10页 |
第一部分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核心概念与研究基础 | 第10-38页 |
第一章 研究的缘起 | 第10-16页 |
一、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价值 | 第10-13页 |
(一)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 第10-11页 |
(二)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提升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 | 第11-12页 |
(三)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同一性 | 第12-13页 |
二、当前我国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现状 | 第13-14页 |
(一) “夏令营较量”失力和大批家长陪读反映出我国学生生存实践能力较差 | 第13页 |
(二) 大学生就业难和“高级技工难寻”反映出我国学生职业实践能力较差 | 第13-14页 |
三、当前我国对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问题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一)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远远落后于培养学生应试能力的研究 | 第14页 |
(二)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落后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研究 | 第14页 |
(三)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研究本身还处于起步阶段 | 第14-15页 |
四、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现状 | 第15-16页 |
第二章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6-31页 |
第一节 实践、认识及其相互关系 | 第16-23页 |
一、实践 | 第16-19页 |
(一) 发轫 | 第16页 |
(二) 形成 | 第16-17页 |
(三) 发展 | 第17-19页 |
二、认识 | 第19-22页 |
(一) 渊源 | 第19-20页 |
(二) 肇始 | 第20页 |
(三) 建立 | 第20-22页 |
三、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 第22-23页 |
第二节 从“能力”到“实践能力” | 第23-27页 |
一、能力 | 第23-25页 |
(一) 能力区别于智力 | 第23-24页 |
(二) 能力区别于知识和技能 | 第24页 |
(三) 能力的含义 | 第24页 |
(四) 能力的类型 | 第24-25页 |
二、实践能力 | 第25-27页 |
(一) 实践能力的内涵 | 第25页 |
(二) 实践能力的类型 | 第25-26页 |
(三) 实践能力的特征 | 第26-27页 |
第三节 实践能力的构成 | 第27-31页 |
一、对于实践主体能力结构的探讨 | 第27-28页 |
二、对于完成实践活动所需普遍心理因素的研究 | 第28-29页 |
三、对于完成职业活动所需基本能力的研究 | 第29-30页 |
四、对于职业活动所需关键能力的描述 | 第30-31页 |
第三章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研究基础 | 第31-38页 |
第一节 心理学对实践能力的探究 | 第31-34页 |
一、专长研究 | 第31-33页 |
二、实践智力理论 | 第33-34页 |
第二节 教育学中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两种取向 | 第34-38页 |
一、“教劳结合”取向的要旨、实施与经验教训 | 第34-36页 |
(一) “教劳结合”的思想实质 | 第34-35页 |
(二) “教劳结合”在教育系统中的实施 | 第35页 |
(三) “教劳结合”取向的启示与教训 | 第35-36页 |
二、“做中学”取向的核心思想、经验与局限 | 第36-38页 |
(一) “做中学”的思想内涵 | 第36页 |
(二) “做中学”在学校教育中的实施 | 第36页 |
(三) “做中学”取向的经验与局限 | 第36-38页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38页 |
第二部分 实践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 | 第38-73页 |
第四章 实践能力结构的实证研究 | 第38-49页 |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 第38-41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38-39页 |
(二) 研究方法的选择 | 第39-40页 |
(三) 研究的信度和效度讨论 | 第40页 |
(四) 研究路径 | 第40-41页 |
二、访谈对象的选取 | 第41-42页 |
(一) 人类实践活动领域的初步划分 | 第41页 |
(二) 实践能力的判定标准 | 第41-42页 |
三、收集材料的方法 | 第42页 |
四、访谈材料的编码分析 | 第42-49页 |
(一) 整理并阅读原始资料 | 第42页 |
(二) 登录 | 第42-43页 |
(三) 设置码号 | 第43-48页 |
(四) 建立类属 | 第48-49页 |
第五章 实践能力构成要素剖析 | 第49-72页 |
第一节 实践动机因素 | 第49-54页 |
一、实践兴趣 | 第49-51页 |
二、实践成就动机 | 第51-53页 |
(一) 认知内驱力 | 第51-52页 |
(二) 成就内驱力 | 第52页 |
(三) 附属内驱力 | 第52页 |
(四) 社会责任内驱力 | 第52-53页 |
三、实践压力 | 第53-54页 |
第二节 一般实践能力因素 | 第54-60页 |
一、情境感知 | 第54-56页 |
二、知识构建 | 第56-58页 |
三、信息交流与人际沟通 | 第58-60页 |
四、肢体运动 | 第60页 |
第三节 专项实践能力因素 | 第60-65页 |
一、专项知识 | 第61-63页 |
二、专项技能 | 第63-65页 |
第四节 情境实践能力因素 | 第65-70页 |
一、匹配分析力 | 第65-67页 |
二、策划力 | 第67-68页 |
三、执行力 | 第68-70页 |
第五节 实践能力结构的内在逻辑 | 第70-72页 |
一、“实践动机”因素是个体实践能力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 第70页 |
二、“一般实践能力因素”是个体实现实践过程的生理和心理基础 | 第70-71页 |
三、“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可以减化和推进实践过程 | 第71页 |
四、“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确保个体在不同领域的实践过程顺利、流畅 | 第71-72页 |
第二部分小结 | 第72-73页 |
第三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 第73-106页 |
第六章 学校教育对学生“实践动机因素”的培养 | 第73-80页 |
第一节 “实践动机因素”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第73-77页 |
一、实践动机生成过程中的基本要素 | 第73-74页 |
二、实践兴趣的形成与发展 | 第74-75页 |
三、实践成就动机的形成与发展 | 第75-76页 |
四、实践压力与实践兴趣、实践成就动机的相互关系 | 第76-77页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对学生实践动机因素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 第77-80页 |
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促成学生实践动机因素上存在的问题 | 第77-79页 |
(一) 教育者忽视甚至打击学生的实践动机 | 第77-78页 |
(二) 教育者过度控制和操纵学生的兴趣与需要 | 第78页 |
(三) 学校无意营造促使学生形成实践兴趣的主客观环境 | 第78-79页 |
二、学校教育激发学生形成实践动机因素的对策与途径 | 第79-80页 |
第一,尊重学生的各种发展潜质与积极的内在心理需求,大力促进他们内源性实践动机的生成 | 第79页 |
第二,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为促成实践动机提供丰富的诱因条件和宽松的支持性教育环境 | 第79-80页 |
第三,遵循学生实践动机因素形成与发展的客观规律,切实提高他们解决问题的本领 | 第80页 |
第七章 学校教育对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因素”的培养 | 第80-91页 |
第一节 “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与规律 | 第81-86页 |
一、肢体运动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81-82页 |
二、知识构建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82-83页 |
三、情境感知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83-84页 |
四、信息交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84-85页 |
五、人际沟通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85-86页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对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因素”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 第86-91页 |
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因素上存在的问题 | 第86-88页 |
(一) 学生的身体素质在学校教育中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 第86页 |
(二) 灌输式教学已经成为延缓学生知识构建能力发展的痼疾 | 第86-87页 |
(三) 单调乏味的校园生活使学生缺少丰富的感知觉刺激 | 第87页 |
(四) 过度强调书面表达,忽视学生其他形式信息交流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87页 |
(五) 忽视学生的社会化发展,极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人际沟通水平的提高 | 第87-88页 |
二、学校教育增进学生一般实践能力因素的对策与方法 | 第88-91页 |
(一) 增强学生肢体运动能力的原则与对策 | 第88页 |
(二) 增强学生知识构建能力的基本原则与策略 | 第88-89页 |
(三) 增强学生情境感知能力的原则与方法 | 第89-90页 |
(四) 培养学生信息交流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 第90页 |
(五) 提高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对策与方法 | 第90-91页 |
第八章 学校教育对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培养 | 第91-98页 |
第一节 “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92-95页 |
一、掌握专项知识的一般过程 | 第92-94页 |
(一) 专项知识的直观 | 第92-93页 |
(二) 专项知识的构建与完善 | 第93页 |
(三) 专项知识的具体化 | 第93-94页 |
二、专项技能形成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 第94-95页 |
(一) 在头脑中建立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是专项技能形成的必要前提 | 第94页 |
(二) 动作分解是检验、巩固和校正动作定向映象和动作联结的必要准备 | 第94页 |
(三) 动作联结的实现是个体初步形成专项技能的关键性指标 | 第94页 |
(四) 真实情境中个体能够运用专项技能成功解决问题是其形成的重要标志 | 第94-95页 |
第二节当前学校教育对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因素”培养的问题与对策 | 第95-98页 |
一、当前我国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因素”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95-96页 |
(一) 片面地将专项知识的识记等同于专项知识的掌握 | 第95页 |
(二) 忽视对专项知识应用于实践领域的教育教学 | 第95-96页 |
(三) 学生专项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并未得到学校教育的足够重视 | 第96页 |
二、学校教育增进学生“专项实践能力因素”的对策与方法 | 第96-98页 |
(一) 以问题解决的逻辑进行专项知识教学 | 第96页 |
(二) 帮助学生形成专项知识构建的基本能力 | 第96-97页 |
(三) 加强对学生专项知识具体化思维程式的训练 | 第97页 |
(四) 分析各实践领域所需要的专项技能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 | 第97-98页 |
第九章 学校教育对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的培养 | 第98-104页 |
第一节 “情境实践能力因素”形成与发展的一般规律 | 第98-101页 |
一、匹配分析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98-99页 |
二、策划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99-100页 |
三、执行力的形成与发展 | 第100-101页 |
第二节 学校教育对于培养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的局限与对策 | 第101-104页 |
一、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方面存在的局限 | 第101-102页 |
(一) 学校教育无法为学生匹配分析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足够空间和条件 | 第101页 |
(二) 学校教育对于学生解决问题策划力的培养十分有限 | 第101-102页 |
(三) 学校教育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的锻炼,学生执行力的发展受到限制 | 第102页 |
二、学校教育增进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的对策与方法 | 第102-104页 |
(一) 为积极促成学生情境实践能力因素的发展创造真实的问题情境 | 第102-103页 |
(二) 帮助学生打破心理定势,有效掌握问题解决的各种思维策略 | 第103页 |
(三) 在各类教育活动中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估和自我监控能力 | 第103-104页 |
(四) 对于学生进行适度的磨砺教育,大力培养他们具有坚定的意志品质 | 第104页 |
第三部分小结 | 第104-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附录 | 第111-158页 |
附录1 访谈提纲 | 第111页 |
附录2 专家编号与实践角色一览表 | 第111页 |
附录3 码号与受访者实践能力语句对应表 | 第111-113页 |
附录4 访谈记录1(高级技师) | 第113-122页 |
附录5 访谈记录2(水产养殖集团总裁) | 第122-130页 |
附录6 访谈记录3(特级教师) | 第130-138页 |
附录7 访谈记录4(版画家) | 第138-149页 |
附录8 访谈记录5(设计与建筑总工程师) | 第149-158页 |
后记 | 第158-1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