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0页 |
临床研究 | 第10-16页 |
一、资料和方法 | 第10-14页 |
(一) 病例选择 | 第10-11页 |
(二) 临床观察方法及药物 | 第11-12页 |
(三) 观察指标 | 第12页 |
(四) 疗效判定标准 | 第12页 |
(五) 统计方法 | 第12页 |
(六) 一般资料 | 第12-14页 |
二、治疗结果分析 | 第14-16页 |
(一) 治疗效果,临床疗效按照NAKAI 等的评定标准,见表4 | 第14页 |
(二) LASEGUE 征大于700为转阴。LASEGUE 征转阴时间见表5 . | 第14页 |
(三) JOA 评分情况分布(疗前、治疗后4 周评分),见表6 | 第14页 |
(四) 疗前疗后各VAS 评分比较,见表7 | 第14-15页 |
(五) VAS 加权值法的疗效评定,见表8 | 第15页 |
(六) 中西医结合组安全性测定,见表9 | 第15-16页 |
临床影像学观察 | 第16-22页 |
一、综合观察到的X 线平片,统计所见 | 第16页 |
二、读X 线片,影像表现 | 第16页 |
三、CT 及MR 影像表现 | 第16-22页 |
讨论 | 第22-33页 |
一、祖国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22页 |
二、病因病机 | 第22-23页 |
(一) 肾虚腰惫是本病的病理基础 | 第22页 |
(二) 腰络瘀阻是本病的病理核心 | 第22-23页 |
三、治则治法 | 第23页 |
四、方药分析 | 第23-24页 |
五、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第24-29页 |
(一) 邻近节段退变的病理机制 | 第24页 |
(二) 邻近节段退变状况 | 第24-25页 |
(三) 退变椎间盘组织 | 第25-26页 |
(四) 椎体性能的改变 | 第26-28页 |
(五) 腰椎稳定性的相关因素 | 第28-29页 |
六、结果分析 | 第29-30页 |
(一) 临床疗效分析 | 第29页 |
(二) 治疗方式探讨 | 第29-30页 |
(三) 影像学探讨 | 第30页 |
七、预防康复 | 第30-33页 |
(一) 固定与弹性模量 | 第30-32页 |
(二) 康复功能训炼 | 第32-33页 |
结语 | 第33-34页 |
参考文献 | 第34-36页 |
综述 | 第36-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详细摘要 | 第44-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