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载—被动桩—上部结构共同作用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3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 ·被动桩的研究现状 | 第12-22页 |
| ·试验研究 | 第12-16页 |
| ·现场试验 | 第12-14页 |
| ·室内模型试验 | 第14-16页 |
| ·被动桩现有计算方法 | 第16-22页 |
| ·经验法 | 第16页 |
| ·压力法 | 第16-19页 |
| ·位移法 | 第19-21页 |
| ·有限元法 | 第21-22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2-23页 |
| 第2章 有限元法理论 | 第23-35页 |
| ·有限元法 | 第23-31页 |
| ·有限元法的简介 | 第23-24页 |
| ·有限元法的一般步骤 | 第24-31页 |
| ·结构的离散化 | 第24-26页 |
| ·位移函数的选择 | 第26页 |
| ·单元刚度矩阵的建立 | 第26-28页 |
| ·单元刚度矩阵组装及整体分析 | 第28-30页 |
| ·总刚度平衡方程求解 | 第30-31页 |
| ·共同作用分析理论 | 第31-34页 |
| ·子结构分析方法基本原理 | 第31-32页 |
| ·上部结构刚度和荷载凝聚的子结构法 | 第32-34页 |
| ·共同作用分析的基本方程 | 第34页 |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 第3章 被动桩单桩有限元分析 | 第35-56页 |
| ·被动桩土压力计算 | 第35-41页 |
| ·堆载作用下桩前土压力计算 | 第35-40页 |
| ·朗肯土压力理论 | 第35-38页 |
| ·Boussinesq解 | 第38-40页 |
| ·桩后土体抗力 | 第40-41页 |
| ·单桩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41-44页 |
| ·梁单元位移函数 | 第41-43页 |
| ·梁单元刚度矩阵 | 第43-44页 |
| ·计算分析 | 第44-55页 |
| ·工程概况 | 第44-45页 |
| ·地面堆载大小的影响 | 第45-47页 |
| ·地面堆载与桩的距离的影响 | 第47-50页 |
| ·第一层土体m值的影响 | 第50-52页 |
| ·桩身刚度 EI的影响 | 第52-54页 |
| ·桩顶约束的影响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4章 堆载─被动桩─上部结构有限元分析 | 第56-79页 |
| ·共同作用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56-58页 |
| ·单元位移函数 | 第56-57页 |
| ·单元刚度矩阵 | 第57-58页 |
| ·计算分析 | 第58-78页 |
| ·工程概况 | 第58-60页 |
| ·地面堆载大小的影响 | 第60-64页 |
| ·堆载范围的影响 | 第64-68页 |
| ·第一层土体m值的影响 | 第68-73页 |
| ·桩身刚度 EI的影响 | 第73-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9-81页 |
| ·结论 | 第79-80页 |
| ·被动桩单桩特性 | 第79页 |
| ·堆载─被动桩─上部结构共同作用特性 | 第79-80页 |
| ·展望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3页 |
| 致谢 | 第83-84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