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高等级公路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HSMR快速评价体系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1章 前言 | 第13-25页 |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基于岩体质量分类的边坡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基于地质宏观判断稳定性评价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主要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页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1-25页 |
第2章 典型边坡地质工程条件 | 第25-62页 |
·概述 | 第25-26页 |
·国道 108 线广元段边坡 | 第26-35页 |
·环境地质背景 | 第26-27页 |
·边坡地质工程条件 | 第27-35页 |
·昆石路边坡 | 第35-44页 |
·环境地质背景 | 第35-37页 |
·边坡地质工程条件 | 第37-44页 |
·广邻路边坡 | 第44-48页 |
·环境地质背景 | 第44-45页 |
·边坡地质工程条件 | 第45-48页 |
·渝邻路边坡 | 第48-53页 |
·环境地质背景 | 第48-49页 |
·边坡地质工程条件 | 第49-53页 |
·渝黔路重庆段边坡 | 第53-60页 |
·环境地质背景 | 第53-54页 |
·边坡地质工程条件 | 第54-60页 |
·小结 | 第60-62页 |
第3章 边坡结构类型及变形破坏模式 | 第62-72页 |
·概述 | 第62页 |
·边坡结构类型 | 第62-66页 |
·岩质边坡结构类型 | 第62-64页 |
·层状岩质边坡结构类型 | 第64-66页 |
·变形破坏模式 | 第66-70页 |
·层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67-69页 |
·碎裂及散体结构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69-70页 |
·块状岩质边坡变形破坏模式 | 第70页 |
·小结 | 第70-72页 |
第4章 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72-86页 |
·概述 | 第72-73页 |
·结构面特征 | 第73-76页 |
·结构面产状 | 第73-74页 |
·结构面条件 | 第74-76页 |
·岩性及岩性组合条件 | 第76-80页 |
·岩性特征 | 第76-77页 |
·岩性组合特征 | 第77-80页 |
·边坡形态 | 第80-83页 |
·边坡坡角 | 第80-81页 |
·边坡高度 | 第81-82页 |
·剖面形态 | 第82页 |
·临空条件 | 第82-83页 |
·地下水作用 | 第83-84页 |
·其他因素 | 第84-85页 |
·小结 | 第85-86页 |
第5章 高等级公路层状岩质边坡稳定性快速评价体系 | 第86-131页 |
·概述 | 第86页 |
·岩质边坡失稳判据及防治对策 | 第86-90页 |
·层状岩质边坡 | 第87-89页 |
·散体结构岩质边坡 | 第89页 |
·碎裂结构岩质边坡 | 第89页 |
·块状岩质边坡 | 第89-90页 |
·HSMR 评价体系 | 第90-124页 |
·岩体质量初步分类及效果分析 | 第90-104页 |
·HSMR 评价体系 | 第104-115页 |
·合理开挖坡角 | 第115-118页 |
·加固处治措施 | 第118-124页 |
·HSMR 分类应用效果分析 | 第124-129页 |
·定性分析 | 第124-128页 |
·适用性分析 | 第128-129页 |
·小结 | 第129-131页 |
结论 | 第131-133页 |
致谢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139-1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