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21页 |
·碳酸盐岩古岩溶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塔河油田8区、10区奥陶系油气勘探开发现状 | 第11-13页 |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3-15页 |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分布规律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储层分布规律研究存在问题 | 第14-15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6页 |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 | 第16页 |
·技术路线 | 第16-18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8页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8-21页 |
第2章 奥陶系岩溶作用背景研究 | 第21-35页 |
·构造特征分析 | 第21-23页 |
·奥陶系地层岩石学特征 | 第23-27页 |
·中下奥陶统主要岩石类型 | 第23-25页 |
·上奥陶统主要岩石类型 | 第25-27页 |
·奥陶系岩性综合剖面的建立 | 第27-29页 |
·岩溶潜山岩性剖面分层与岩性剖面结构特征 | 第29-32页 |
·岩溶潜山岩性剖面分层 | 第29-30页 |
·不同区带奥陶系潜山的岩性剖面结构特征 | 第30-32页 |
·海西期岩溶古地貌的概略恢复及古地貌特征 | 第32-35页 |
第3章 奥陶系成岩作用类型与成岩作用序列 | 第35-42页 |
·主要成岩作用类型与形成环境 | 第35-41页 |
·奥陶系碳酸盐岩的成岩作用序列 | 第41-42页 |
第4章 奥陶系岩溶作用机制研究 | 第42-67页 |
·奥陶系岩溶作用识别标志的建立 | 第42-47页 |
·奥陶系岩溶作用旋回和岩溶剖面结构 | 第47-59页 |
·纵向上大气水岩溶旋回特征 | 第47-56页 |
·井剖面上岩溶旋回及岩溶剖面结构特征 | 第56-59页 |
·奥陶系岩溶相带特征 | 第59-64页 |
·岩溶相带划分原则 | 第59-60页 |
·奥陶系岩溶作用泄水基线的确定 | 第60页 |
·奥陶系岩溶相带展布特征 | 第60-64页 |
·奥陶系岩溶作用控制因素与发生模式 | 第64-67页 |
第5章 奥陶系岩溶洞穴型储层发育展布特征 | 第67-72页 |
·洞穴型储层保存状况分析 | 第67页 |
·洞穴型储层纵向展布特征 | 第67-69页 |
·洞穴型储层平面展布特征 | 第69-72页 |
第6章 奥陶系岩溶缝洞系统研究 | 第72-119页 |
·奥陶系岩溶缝洞系统的静态识别 | 第72-75页 |
·奥陶系岩溶缝洞系统连通性研究 | 第75-106页 |
·单井原始地层压力与缝洞系统连通性 | 第75-77页 |
·原始折算压力与缝洞系统连通性 | 第77-80页 |
·类干扰试井分析 | 第80-95页 |
·油藏生产特征分析 | 第95-104页 |
·原油物理性质与缝洞系统连通性分析 | 第104-106页 |
·岩溶缝洞系统与缝洞单元的划分 | 第106-119页 |
·静动态资料划分洞穴系统 | 第106-112页 |
·缝洞单元的划分 | 第112-118页 |
·缝洞单元控制因素分析 | 第118-119页 |
第7章 奥陶系缝洞系统与油气开发目标优选 | 第119-125页 |
主要结论 | 第125-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
参考文献 | 第128-132页 |
照片图版 | 第132-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