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动物成语问题探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引论 | 第8-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8页 |
| ·研究对象的界定 | 第8-10页 |
| 第二章 汉语动物成语概述 | 第10-26页 |
| ·汉语动物成语源流、成形与演变 | 第10-12页 |
| ·汉语动物成语的源流 | 第10-11页 |
| ·汉语动物成语的成形 | 第11-12页 |
| ·汉语动物成语的演变 | 第12页 |
| ·汉语动物成语的特征 | 第12-15页 |
| ·汉语动物成语的结构特征 | 第13-14页 |
| ·汉语动物成语的修辞特征 | 第14-15页 |
| ·动物形象的应用 | 第14-15页 |
| ·动物形象特点 | 第15页 |
| ·动物形象文化意义对应与异同 | 第15-26页 |
| ·汉语词汇与文化意义 | 第15-16页 |
| ·汉语动物成语中动物形象的文化意义 | 第16-21页 |
| ·多种语言中动物形象文化意义异同 | 第21-26页 |
| 第三章 汉语动物成语的人文性研究 | 第26-30页 |
| ·追溯古代生活的印迹 | 第26-27页 |
| ·探寻古人精神世界 | 第27-30页 |
| ·论事与明理 | 第27页 |
| ·爱憎分明的人生态度 | 第27-28页 |
| ·积极的修身之道 | 第28-29页 |
| ·表达祈福愿望 | 第29-30页 |
| 第四章 汉语动物成语的意义建构 | 第30-44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30-32页 |
| ·国内研究情况 | 第30-31页 |
| ·国外对于熟语研究情况 | 第31-32页 |
| ·认知语义学理论框架 | 第32-34页 |
| ·认知语言学的主要观点 | 第33页 |
| ·认知语义学的主要观点和认知机制 | 第33-34页 |
| ·隐喻、转喻和汉语动物成语 | 第34-40页 |
| ·隐喻、转喻和超隐喻、超转喻 | 第35-36页 |
| ·汉语动物成语中的隐喻 | 第36-38页 |
| ·汉语动物成语的超隐喻和二次映现 | 第36-37页 |
| ·汉语动物成语的其他隐喻方式 | 第37-38页 |
| ·汉语动物成语中的转喻 | 第38-40页 |
| ·特征与范畴的转喻 | 第38-39页 |
| ·汉语动物成语中的转喻的基本原则 | 第39-40页 |
| ·汉语动物成语的具象性与违实性 | 第40-44页 |
| 第五章 结语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 致谢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