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对象研究
导言 | 第1-1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页 |
二、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三、本文的写作思路 | 第11-13页 |
第一章 刑事审判对象的基础理论 | 第13-33页 |
一、刑事审判对象的含义 | 第13-18页 |
二、刑事审判对象的理论基础 | 第18-24页 |
(一) 控审分离原则的含义 | 第18-21页 |
(二) 确立控审分离原则的意义 | 第21-22页 |
(三) 控审分离原则与刑事审判对象的关系 | 第22-24页 |
三、刑事审判对象的两个性质 | 第24-33页 |
(一) 刑事审判对象的单一性 | 第24-28页 |
(二) 刑事审判对象的同一性 | 第28-33页 |
第二章: 两种刑事审判对象观 | 第33-54页 |
一、诉因观和公诉事实观 | 第33-35页 |
二、英美法系的刑事审判对象 | 第35-40页 |
(一) 诉因的含义 | 第36-38页 |
(二) 诉因的约束力 | 第38-40页 |
三、大陆法系的刑事审判对象 | 第40-44页 |
(一) 德国的刑事审判对象 | 第40-41页 |
(二) 法国的刑事审判对象 | 第41-42页 |
(三) 我国台湾地区的刑事审判对象 | 第42-44页 |
四、日本的刑事审判对象 | 第44-47页 |
五、两大法系和日本刑事审判对象的评析 | 第47-54页 |
第三章: 刑事审判对象的设定 | 第54-69页 |
一、刑事审判对象的设定方式和基本要求 | 第54-55页 |
二、英美法系刑事审判对象的设定 | 第55-65页 |
(一) 英美法系起诉书记载规定的历史发展 | 第55-57页 |
(二) 现代英美法系起诉书记载的法定要求 | 第57-65页 |
三、大陆法系刑事审判对象的设定 | 第65-67页 |
四、对两大法系刑事审判对象设定的评析 | 第67-69页 |
第四章: 刑事审判对象的变更与刑事审判对象的合并 | 第69-106页 |
一、公诉的变更 | 第69-79页 |
(一) 公诉变更的含义与意义 | 第69-71页 |
(二) 公诉变更的界限和程序 | 第71-79页 |
二、审判的变更 | 第79-97页 |
(一) 英美法系的审判变更 | 第80-91页 |
(二) 大陆法系的审判变更 | 第91-97页 |
三、刑事审判对象的合并 | 第97-106页 |
(一) 合并审判的条件与意义 | 第97-102页 |
(二) 合并审判的不利及救济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一事不再理原则和刑事审判对象 | 第106-118页 |
一、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发展和理论解说 | 第106-110页 |
(一)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发展 | 第106-108页 |
(二) 一事不再理原则的理论解说 | 第108-110页 |
二、两大法系对于“一事”的界定 | 第110-115页 |
(一) 大陆法系对于“一事”的界定 | 第110-112页 |
(二) 英美法系关于“一事”的界定 | 第112-115页 |
三、两原则之间关系的评析 | 第115-118页 |
(一) 一事不再理原则对于审判对象的确立的影响 | 第116-117页 |
(二) 一事不再理原则对于审判对象的设立的影响 | 第117-118页 |
第六章: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刑事审判对象问题 | 第118-136页 |
一、我国现行法关于刑事审判对象问题的规定及评价 | 第118-125页 |
(一) 我国现行法关于刑事审判对象设定的规定 | 第118-121页 |
(二) 我国现行法关于审判对象内容的规定 | 第121-123页 |
(三) 我国现行法关于合并审判的规定 | 第123-125页 |
二、我国对于审判对象问题态度的原因分析 | 第125-126页 |
三、我国刑事审判对象的选择及具体设想 | 第126-136页 |
(一) 我国刑事审判对象的选择 | 第126-129页 |
(二) 具体设想 | 第129-136页 |
后记 | 第136-13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37-1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