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导论 | 第8-32页 |
一、本研究的缘起 | 第8-18页 |
(一) 对民族史研究中关于苗民起义或暴动之性质、意义所作诠释的反思 | 第8-11页 |
(二) 对费孝通教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的思考 | 第11-18页 |
二、“文明”的视野:内涵及其变迁 | 第18-29页 |
三、本研究的理论假设及主要研究方法 | 第29-32页 |
第一章 苗人及其分类 | 第32-39页 |
一、按语言分类 | 第34页 |
二、按生产生活方式分类 | 第34-36页 |
三、按文明发展程度分类 | 第36-39页 |
第二章 清代“改土归流”前的苗疆文明 | 第39-77页 |
一、“生苗”所处的地域 | 第39-43页 |
(一) 红苗 | 第39-41页 |
(二) 黑苗 | 第41-43页 |
二、“生苗”地区的文明发展状况 | 第43-77页 |
(一) 生计方式 | 第44-48页 |
(二) 社会结构 | 第48-49页 |
(三) 社会组织 | 第49-62页 |
(四) 社会制度 | 第62-71页 |
(五) 宗教信仰 | 第71-75页 |
(六) 其他有特色的文化特征 | 第75-77页 |
第三章 汉文明对苗疆的扩展和传播 | 第77-98页 |
一、“改土归流”前的汉文明传播 | 第78-85页 |
二、汉文明对苗疆的强力扩展——“改土归流”和“开辟苗疆” | 第85-98页 |
(一) 汉文明向西南边鄙地区扩展的原因 | 第86-91页 |
(二) 汉文明向苗疆强力扩展和传播的过程 | 第91-98页 |
第四章 汉文明强力扩展和传播后苗疆社会的变迁 | 第98-127页 |
一、汉族移民增加,苗区人口数量增大 | 第99-105页 |
二、生产方式的改变和“科粮从轻”政策,加快了苗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 第105-112页 |
三、统治方式的改变 | 第112-116页 |
四、汉文化特质大量渗入当地少数民族(族群)民间社会生活之中 | 第116-123页 |
五、学校教育及其影响 | 第123-127页 |
第五章 苗文明对汉文明扩展和传播的两次大拒斥——雍乾、乾嘉苗民起义 | 第127-151页 |
一、雍乾黔东苗民起义 | 第129-138页 |
二、乾嘉苗民起义 | 第138-151页 |
第六章 苗人“发癫”称王(苗王)问题 | 第151-155页 |
一、“苗王”的传说 | 第151-152页 |
二、“苗王”的性质 | 第152-155页 |
第七章 多民族(族群)国家内部文明传播的模式 | 第155-166页 |
一、赫克托理论 | 第155-159页 |
二、多民族(族群)国家官员在文明传播中的重要性 | 第159-166页 |
结语 | 第166-16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68-175页 |
跋 | 第1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