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酚A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插图索引 | 第10-11页 |
| 附表索引 | 第11-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3页 |
| ·双酚 A 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3-15页 |
| ·双酚A 的用途 | 第13-14页 |
| ·环境中双酚A 的来源 | 第14页 |
| ·双酚A 的物理化学性质 | 第14-15页 |
| ·双酚 A 的生物富集、生态毒性及其雌激素效应 | 第15-16页 |
| ·双酚A 的生物富集 | 第15页 |
| ·双酚A 的生态毒性 | 第15-16页 |
| ·双酚A 的雌激素效应 | 第16页 |
| ·环境中双酚 A 的浓度分布 | 第16-20页 |
| ·环境中双酚A 的浓度分布 | 第16-18页 |
| ·双酚A 的检测方法 | 第18-20页 |
| ·双酚 A 的迁移转化和归趋 | 第20-21页 |
| ·生物降解 | 第20-21页 |
| ·氯化作用 | 第21页 |
| ·其它降解过程 | 第21页 |
| ·本课题的提出和研究内容简介 | 第21-23页 |
| 第2章 生物降解对有机污染物去除机理概述 | 第23-40页 |
| ·生物降解的基本概念 | 第23-25页 |
| ·微生物降解污染物的巨大潜力 | 第25-26页 |
| ·污染物的可生物降解性及其评价方法 | 第26-32页 |
| ·可生物降解性 | 第26-27页 |
| ·可生物降解性试验的几个基本方面 | 第27-29页 |
| ·可生物降解性的测定方法 | 第29-31页 |
| ·模拟试验 | 第31-32页 |
| ·有机物生物降解试验方法的选择 | 第32页 |
| ·关键酶的诱导合成与调控 | 第32-40页 |
| ·活性酶的功能 | 第32-34页 |
| ·酶的基因诱导合成 | 第34-35页 |
| ·活性酶诱导动力学模型 | 第35-37页 |
| ·细胞对酶活性的综合调控机理 | 第37-38页 |
| ·饥饿状态的影响 | 第38-40页 |
| 第3章 双酚A 降解菌 B-16 的分离和鉴定 | 第40-51页 |
| ·材料 | 第40页 |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40页 |
| ·培养基 | 第40页 |
| ·双酚 A 降解菌的驯化和富集分离 | 第40-41页 |
| ·双酚A 降解菌的驯化 | 第40-41页 |
| ·双酚A 降解菌的富集分离 | 第41页 |
| ·菌株鉴定 | 第41-51页 |
| ·菌落形态 | 第41-43页 |
| ·生化鉴定 | 第43页 |
| ·165 rDNA 鉴定 | 第43-50页 |
| ·菌种鉴定结果 | 第50-51页 |
| 第4章 双酚A 降解菌 B-16 的降解特性 | 第51-70页 |
| ·材料 | 第52页 |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52页 |
| ·培养基 | 第52页 |
| ·方法 | 第52-57页 |
| ·菌种的扩大培养 | 第52页 |
| ·菌液的制备 | 第52页 |
| ·细菌生长量的测定方法 | 第52页 |
| ·双酚A 的定量测定 | 第52-5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7-68页 |
| ·接种量对双酚 A 降解的影响 | 第57-58页 |
| ·pH 值对双酚A 降解的影响 | 第58页 |
| ·温度对双酚A 降解的影响 | 第58-59页 |
| ·振荡速率对BPA 降解的影响 | 第59-60页 |
| ·装液量对 BPA 降解的影响 | 第60页 |
| ·降解动力学分析 | 第60-68页 |
| ·小结 | 第68-70页 |
| 第5章 双酚 A 降解途径的研究 | 第70-77页 |
| ·材料 | 第71页 |
| ·主要试剂材料 | 第71页 |
| ·菌种 | 第71页 |
| ·方法 | 第71-72页 |
| ·试验方法 | 第71页 |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双酚A 降解中间产物 | 第71-7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72-77页 |
| ·降解中间产物的分析 | 第72-75页 |
| ·双酚A 降解途径的探讨 | 第75-77页 |
| 结论 | 第77-79页 |
| 参考文献 | 第79-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