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创性声明 | 第1页 |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 第3-10页 |
中文摘要 | 第10-13页 |
英文摘要 | 第13-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及前言 | 第16-34页 |
1.瓜叶菊研究进展 | 第16-18页 |
·瓜叶菊的生物学特性及应用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6-18页 |
·种苗繁育技术的研究 | 第16页 |
·栽培管理技术领域的研究 | 第16-18页 |
·品种选育方面 | 第18页 |
·其它 | 第18页 |
2.植物耐热性研究进展 | 第18-24页 |
·植物的耐热性机理研究 | 第19-22页 |
·植物外观形态及叶片解剖结构与耐热性的关系 | 第19-20页 |
·植物细胞膜系统稳定性与耐热性的关系 | 第20页 |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植物耐热性的关系 | 第20-21页 |
·蛋白质代谢与耐热性的关系 | 第21页 |
·高温逆境与热激蛋白 | 第21-22页 |
·高温逆境与抗氧化酶活性 | 第22页 |
·其它 | 第22页 |
·植物获得高温抗性的途径 | 第22-24页 |
·利用抗热种质资源进行杂交 | 第22-23页 |
·通过高温锻炼获得耐热性 | 第23页 |
·通过化控技术获得耐热性 | 第23页 |
·通过离体筛选获得耐热变异体 | 第23-24页 |
3.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及抗性突变体的离体筛选研究进展 | 第24-32页 |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 | 第24-28页 |
·变异的可能机理 | 第24-26页 |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26-27页 |
·利用体细胞无性系变异进行抗性育种的优缺点 | 第27-28页 |
·植物抗性突变体的离体筛选 | 第28-32页 |
·突变体的筛选体系 | 第29-31页 |
·植物体细胞无性系变异在育种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4.前言 | 第32-34页 |
第二章 热胁迫对瓜叶菊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34-5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4-37页 |
·实验材料的选择及培养处理 | 第34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4-37页 |
·形态指标 | 第34-35页 |
·水分代谢相关指标 | 第35页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35页 |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35页 |
·叶片细胞膜损伤程度测定 | 第35-36页 |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的测定 | 第36页 |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 | 第36-37页 |
2 结果分析 | 第37-46页 |
·热胁迫下瓜叶菊不同种质耐热性的比较 | 第37页 |
·热胁迫下瓜叶菊水分生理的变化 | 第37-39页 |
·热胁迫下瓜叶菊幼苗叶片含水量的变化 | 第38页 |
·热胁迫对瓜叶菊幼苗叶片蒸腾速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热胁迫下瓜叶菊幼苗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 第39-42页 |
·热胁迫下瓜叶菊幼苗叶片叶绿素a含量的变化 | 第39页 |
·热胁迫下瓜叶菊幼苗叶片叶绿素b含量的变化 | 第39-42页 |
·热胁迫下瓜叶菊幼苗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变化 | 第42页 |
·高温胁迫下瓜叶菊幼苗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42-44页 |
·热胁迫对瓜叶菊幼苗叶片细胞膜透性与酶保护系统的影响 | 第44-46页 |
·热胁迫下细胞膜透性的变化 | 第44页 |
·热胁迫下丙二醛含量的变化 | 第44-46页 |
·热胁迫下SOD和POD活性的变化 | 第46页 |
3.小结讨论 | 第46-50页 |
·热胁迫与瓜叶菊的耐热性 | 第46-47页 |
·热胁迫与热锻炼 | 第47页 |
·热胁迫对瓜叶菊幼苗蛋白质代谢及脯氨酸的影响 | 第47-48页 |
·热胁迫对瓜叶菊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48页 |
·热胁迫对瓜叶菊幼苗质膜透性与酶保护系统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三章 瓜叶菊的离体培养与植株再生技术体系的建立 | 第50-63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50-51页 |
·材料 | 第50-51页 |
·方法 | 第51页 |
·外植体的表面消毒 | 第51页 |
·培养方法 | 第51页 |
2.结果分析 | 第51-56页 |
·瓜叶菊单芽茎段的离体培养 | 第51-53页 |
·芽的诱导 | 第51页 |
·丛生芽的继代培养 | 第51-53页 |
·瓜叶菊花梗、花托的愈伤组织诱导与分化 | 第53-55页 |
·愈伤组织的诱导 | 第53-54页 |
·愈伤组织芽的分化 | 第54页 |
·再生芽的继代培养 | 第54-55页 |
·瓜叶菊试管苗生根与移栽 | 第55-56页 |
·试管苗不定根的诱导 | 第55页 |
·炼苗与移栽 | 第55-56页 |
3.小结讨论 | 第56-63页 |
·瓜叶菊外植体的类型与增殖方式 | 第56页 |
·瓜叶菊花梗和花托愈伤组织的诱导与分化 | 第56-57页 |
·继代培养 | 第57页 |
·不定根的诱导及炼苗移栽 | 第57页 |
·试管苗的遗传稳定性与变异 | 第57-63页 |
第四章 瓜叶菊耐热变异体的离体筛选 | 第63-8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3-66页 |
·植物材料 | 第63页 |
·方法 | 第63-66页 |
·离体培养 | 第63页 |
·胁迫压的选择 | 第63-64页 |
·热胁迫处理 | 第63-64页 |
·渗透胁迫处理 | 第64页 |
·诱变处理 | 第64页 |
·相对生长率的测定 | 第64页 |
·存活率和增殖率的测定 | 第64页 |
·筛选方法 | 第64-65页 |
·耐热变异的植株再生 | 第65页 |
·入选系试管苗耐热性比较 | 第65-6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66-73页 |
·胁迫压的选择 | 第66-71页 |
·热胁迫对瓜叶菊愈伤组织和丛生芽块生长分化的影响 | 第66-69页 |
·35℃持续热处理对愈伤组织和丛生芽存活率的影响 | 第66页 |
·35℃处理对对相对生长率和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66-67页 |
·40℃热处理对愈伤组织和丛生芽存活率的影响 | 第67-68页 |
·40℃热处理对相对生长率和愈伤组织再分化的影响 | 第68-69页 |
·HYP对瓜叶菊愈伤组织生长分化的影响 | 第69-70页 |
·HYP对瓜叶菊愈伤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 第69-70页 |
·HYP对瓜叶菊愈伤组织相对生长率和再分化的影响 | 第70页 |
·DES对瓜叶菊愈伤组织存活率的影响 | 第70-71页 |
·耐热无性系的筛选 | 第71-73页 |
·瓜叶菊无性系在直接选择中的存活率 | 第71页 |
·瓜叶菊无性系在HYP与温度胁迫结合筛选中的存活率 | 第71-72页 |
·在DSE诱变与温度胁迫结合筛选中的存活率 | 第72页 |
·入选系植株再生 | 第72-73页 |
·入选系再生试管苗耐热性比较 | 第7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73-80页 |
·耐热变异无性系离体筛选的适宜温度和时间 | 第73-74页 |
·用HYP作为筛选剂筛选耐热变异体的依据 | 第74页 |
·热变异无性系离体筛选材料的选择 | 第74-75页 |
·诱变剂DES剂量的选择 | 第75页 |
·耐热变异无性系的获得 | 第75-80页 |
第五章 耐热变异无性系的初步鉴定 | 第80-89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80-81页 |
·实验材料及培养处理 | 第80-81页 |
·实验材料 | 第80页 |
·处理方法 | 第80-81页 |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81页 |
·形态指标 | 第81页 |
·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 第81页 |
·叶片细胞膜损伤程度测定 | 第81页 |
·POD、SOD活性的测定 | 第81页 |
·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分析 | 第8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1-84页 |
·耐热变异无性系在适温下的性状表现 | 第81-82页 |
·耐热变异无性系在热胁迫下的性状表现 | 第82-84页 |
·40℃胁迫下热忍受能力 | 第82-83页 |
·40℃胁迫下细胞膜稳定性和保护酶活性 | 第83-84页 |
·40℃胁迫下的可溶性蛋白SDS-PAGE电泳结果 | 第84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84-89页 |
第六章 耐热变异无性系的mRNA差异表达研究 | 第89-109页 |
1.材料与方法 | 第89-94页 |
·植物材料 | 第89页 |
·方法 | 第89-94页 |
·总RNA提取及质量检测 | 第89-90页 |
·cDNA第一链的合成 | 第90页 |
·cDNA片段的扩增 | 第90-91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与银染 | 第91页 |
·表达基因差异片段的回收 | 第91页 |
·差异片段二次扩增 | 第91-92页 |
·二次扩增产物纯化 | 第92页 |
·差异片段的验证 | 第92页 |
·差异片段克隆测序 | 第92-94页 |
·连接载体 | 第92-93页 |
·转化DH5α | 第93页 |
·蓝白斑筛选 | 第93页 |
·菌落PCR | 第93页 |
·测序及提取质粒 | 第93-94页 |
·序列分析 | 第94页 |
2.结果与分析 | 第94-107页 |
·RNA定性及定量分析 | 第94页 |
·N_(1-2-1)与其母株N_1的基因表达差异分析 | 第94-95页 |
·差异片段回收后的检测结果 | 第95页 |
·蓝白斑筛选结果 | 第95-96页 |
·菌落PCR结果 | 第96页 |
·差异片段的Northern杂交验证 | 第96-97页 |
·测序结果 | 第97-98页 |
·差异片段的序列分析 | 第98-107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107-109页 |
第七章 结论、创新点及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109-113页 |
1.结论 | 第109-110页 |
·热胁迫对瓜叶菊苗期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 第109页 |
·瓜叶菊离体培养和植株再生体系的建立 | 第109页 |
·瓜叶菊耐热变异体的离体筛选与初步鉴定 | 第109-110页 |
·耐热变异无性系的mRNA差异表达研究 | 第110页 |
2.创新点 | 第110-111页 |
3.进一步工作设想 | 第111-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5页 |
致谢 | 第125-126页 |
作者简历 | 第126-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