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引言 | 第1-8页 |
·选题背景 | 第6页 |
·选题意义 | 第6-7页 |
·研究方法和目的 | 第7页 |
·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 第7-8页 |
第2章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综述 | 第8-18页 |
·中部六省范围的历史演变 | 第8-9页 |
·区域经济合作的理论综述 | 第9-16页 |
·区域和区域经济合作的概念 | 第9-10页 |
·国外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综述 | 第10-16页 |
·国内区域经济合作理论综述 | 第16页 |
·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的变迁与局限 | 第16-18页 |
第3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意义 | 第18-22页 |
·科学发展观对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实践的创新 | 第18页 |
·贯彻中央“中部崛起”及“三个基地和交通枢纽”战略部署 | 第18-19页 |
·整合资源、优化结构,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 | 第19-20页 |
·重视“三农”、克难攻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 | 第20页 |
·发挥优势、激活存量,建设现代制造业中心的内在要求 | 第20页 |
·东西融合、南北对接,推动区域经济有序发展的客观需要 | 第20-21页 |
·适应国内外区域竞争发展需要 | 第21-22页 |
第4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 | 第22-34页 |
·居中的优越区位条件 | 第22-23页 |
·丰富的自然资源条件 | 第23-24页 |
·农业资源的分布特征 | 第23页 |
·能源和原材料资源的分布特征 | 第23-24页 |
·中部六省区域经济综合特征 | 第24-29页 |
·六省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能力特征 | 第24-26页 |
·中部六省产业结构分布特征 | 第26-28页 |
·支柱产业空间分布特征 | 第28-29页 |
·中部六省城市圈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9-32页 |
·中部六省已形成了经济合作的愿望 | 第32-34页 |
第5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的实现途径 | 第34-48页 |
·大城市经济圈的合作实现途径 | 第34-39页 |
·中部经济核心增长带的合作实现途径 | 第34-36页 |
·中心增长极的合作实现途径 | 第36-39页 |
·中部六省产业合作实现途径 | 第39-44页 |
·农业基地的合作实现途径 | 第39-41页 |
·优势产业群的合作实现途径 | 第41-44页 |
·区域交通运输网络合作实现途径 | 第44-46页 |
·区域共同的物流网络合作实现途径 | 第46页 |
·区域共同市场的合作途径 | 第46-48页 |
第6章 中部六省经济合作政策措施 | 第48-53页 |
·尽早进行政府层面的规划和合作 | 第48页 |
·制定区域发展的项目带动政策 | 第48-49页 |
·健全区域人才保障体系 | 第49页 |
·建立区域资本市场体系 | 第49页 |
·拓宽“大城市经济圈”的合作通道 | 第49-50页 |
·构筑区域信息网络平台 | 第50页 |
·加强企业集团合作建设 | 第50-51页 |
·协同开发资源,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 第51页 |
·提高整体实力,全力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 第51-52页 |
·加快工业化步伐,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57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57页 |
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7页 |